□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陈君
近日,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专科门诊来了一位老年患者冯婆婆(化名)。她来诊时神情紧张,目光还有些游离。该科主任医师伍远维仔细咨询病情,原来是患者通过体检得知自己患上了胰头肿瘤,一时之间无法接受并且慌了神。
诊室里,伍远维耐心安慰老人家,并客观分析病情:“不用太担心,建议先住院评估,即便要手术,我们也是有信心的。”听了医生的话,冯婆婆安心下来,也接受了后续的治疗建议。
多学科会诊
制定治疗方案
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该院肝胆胰脾外科组织多学科会诊(MDT),专家团队由放射科(含核医学科)、消化内科、介入医学科、肿瘤科(含放疗科)、病理科、感染科、营养科等相关专科的高级别专家组成。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放射科主任医师崔恩铭指出,患者影像学表现不符合胰头癌变,应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与粘液性囊腺瘤鉴别。该院肿瘤科专家认为,患者虽然不是癌变,但具备手术指征,相关检查排除禁忌,建议积极手术。
那么,手术应如何设计呢?有医生指出,通常做法是“胰十二指肠切除”,一切了之。对此,该科主任医师叶勇则表示,虽然这个术式已成为常规,但考虑到涉及多个脏器的(部分)切除,多个吻合口,创伤极大,影响后续生活质量;同时,胰管与肿物关系不密切,可以考虑局部切除。该院消化内科专家又抛出观点:以往仅仅凭经验进行局部切除,可能存在损伤主胰管导致胰瘘等严重并发症,可术前放置胰管支架。
患者术后次日
就能下床活动
一场生命保卫战正式打响。经过完善的术前准备,以及手术团队的细密筹备,在该院麻醉科主任刘湘杰、消化内科主任李启祥的全力支持下,为避免病人奔波于不同操作室的麻烦、提高手术效率,最终定在该院最新投入使用的复合手术室进行手术。
3月24日,该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李瑞周成功实施气管内全麻。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段雪辉团队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顺利置入胰管塑料支架。肝胆胰脾外科团队进行消毒铺巾、建立气腹,通过配备3D效果的4K高清腹腔镜探查,发现患者情况复杂:腹部粘连广泛、致密,细致分离、暴露胰腺后,见肿物直径约4.2厘米,张力高,躲在胰头钩突深处,局部紧贴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内侧比邻SMV右侧,稍有不慎就损伤十二指肠、胆管或者肠系膜血管大出血。此外,还要保留胃十二指肠和胆总管的血运,否则有缺血坏死、二次手术的风险。最后,凭借丰富经验和过硬实力,手术团队解决了所有难题,病灶得以完整切除,冰冻结果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仿佛在“钥匙孔”里“造乾坤”,患者失血仅30毫升。
术后第二天,冯婆婆握住查房医生的双手激动地说:“我已经可以下床活动了,完全没有术前网上说的种种可怕的并发症。简直不敢想象,几个小切口,居然就完成了这么大的手术!”由于几乎没有损伤胃肠道,患者很快能够进食,第九天顺利出院。
复合手术室
促手术精准操作
据了解,该院最新投入使用的复合手术室配备了各种先进设备,如DSA、超声等,可以实时呈现病变,便于手术精准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由于避免多次手术、转运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不便和风险,在同一手术室完成治疗,节省患者等待及手术时间,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复合手术室整合技术、设备资源,优化医疗配置,打破学科壁垒,给多学科交流、深度协作搭建了一个强大的平台。本次由肝胆胰脾外科、消化内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团队联手,同一空间内,病人不离室,先植入胰管支架,继而完整切除病灶,最大限度地保留脏器功能的创新微创技术,标志着该院肝胆胰脾外科在胰腺微创治疗领域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未来,该院将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合作,推动先进技术的临床应用,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更微创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