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应找到自己喜爱且可行的运动方式。
在追求健康身材的道路上,许多人都遭遇过减重“瓶颈期”。实际上,心理因素对体重管理至关重要。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减重门诊主治医师张浩航表示,有时候,胖不是因为你“馋”或“懒”,而是大脑和情绪在偷偷捣乱,其中包含三大“心理魔咒”:情绪性进食、认知扭曲、拖延症晚期。那么,有什么科学破解方法?暴食了怎么办?聚餐怎么控场?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曹昆恒
体重失控的三大“心理魔咒”
据悉,情绪性进食、认知扭曲、拖延症晚期是体重失控的三大“心理魔咒”。
当压力来袭,身体会分泌“皮质醇”,这会让我们对高糖高脂食物产生强烈渴望,仿佛身体在急切呼喊:“快给我能量!我要战斗!”即便,我们只是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刷手机。
研究发现,一口高糖、高脂食物入口,负责理智的前额叶便会“宕机”,导致我们常常出现“说好只吃一口,怎么整盒没了”的情况。对此,张浩航建议,我们可以进行灵魂拷问:“我是真饿,还是想啃掉老板的PPT?”也可以运用5分钟法则,想吃时先喝口水,起身走动或听一首歌曲。5分钟后,若仍感觉饥饿再进食,若已忘却,那就说明只是“情绪饿”。
社交媒体上那些令人艳羡的马甲线、直角肩,或许和我们精心修过的证件照一样,并非真实模样。盲目追求这些“同款”身材,只会陷入“越减越焦虑”的“怪圈”。我们应当明白,健康远比体重秤上的数字更重要。不妨记录每天完成的健康小成就,如“今天没喝奶茶”“多散步了20分钟”,关注“爬楼梯不喘了”“牛仔裤扣子能扣上了”等身体功能的改善,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每当说出“明天开始”,大脑就会误以为“任务已完成”,给予我们虚假的满足感,最终导致减肥计划一再搁置。张浩航表示,破解拖延症,可将“减5公斤”的大目标拆解成“每天走500步→1000步→1500步”的渐进式小任务,也可以设置闹钟,每小时起身活动两下,避免久坐。
破解“心理魔咒”的两把“钥匙”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国际上常用的心理干预手段,在肥胖管理与进食行为矫正方面效果显著,能助力人们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其中行为疗法涵盖健康教育、营养管理和运动激活。健康教育倡导接纳自我,设定每周减重0.5—1公斤的合理目标,并通过记录三餐、加餐时间进行自我监测。营养管理推荐学习“211餐盘法”,(2拳头蔬菜+1拳头蛋白质+1拳头主食),结合个人口味灵活搭配,注重饮食均衡。运动激活鼓励将微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如上下班多走一站、工作间隙做5—10分钟伸展或快走,找到自己喜爱且可行的运动方式并定期回顾。
此外,积极寻求支持,减重与心理健康不该是一个人的战斗。张浩航提醒,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暴食后自责、极端节食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或与心理咨询师、营养师沟通,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家人的支持也至关重要,共同制定健康食谱、相约散步或运动,能大大提升减肥成功率。加入线上互助群或线下支持小组,分享运动成果、健康餐食和心理感悟,在群体氛围的带动下,更易保持减肥的信心与热情。
学会与大脑合作而不是对抗
对于减重前是否需要体检,张浩航提醒,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和生活环境不同,若在减重前或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如头晕、乏力)或情绪恶化,务必先前往医院就诊,减肥需以健康为前提。
极端节食危害极大,轻则导致情绪失控,重则引发月经失调、脱发,长期过度节食还会加重心理压力,甚至造成进食障碍,每周减重0.5—1公斤才是安全之选。
聚餐怎么控场?可先吃蔬菜和蛋白质,再进食主食,多聊天分散对食物的注意力。
当控制不住想暴食时,先尝试深呼吸、拉伸或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若反复暴食,则需警惕进食障碍,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
减肥并非与食物对抗,而是学会与大脑合作。张浩航说,借助CBT策略,识别并应对情绪性进食、克服拖延心理、重塑自尊与健康,再加上专业支持、家人和社群的帮助,就能实现更安全有效的减重,最终达到“吃炸鸡不愧疚,看见体重秤不哆嗦”的从容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