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把江门包装成“烟火之城”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3-12-27 07:21   

    笔者写过几本有关江门非遗的书,从泮村灯会、荷塘纱龙、蔡李佛拳,到鹤城客家花炮庙会,再到浮石飘色,写这些内容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广东人骨子里有深刻的宗族观念。如果脱离这一维度去思考广东人的行为,有时会难以理解他们为何会投入如此多的财力物力,做这种看似无用的工作。

    在传统社会,宗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将这种诉求外化为某种或某几种的民俗事象,让族人在实践中强化对宗族的认同,并转化为发展宗族的推动力。不仅是前述的几种民俗,大家关注的扒龙舟、舞火龙、烧军塔,其背后也藏着类似的行为逻辑。

    因此,广东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内敛、务实的性情,只有到了举办传统活动的节点才会表现出内心狂热的一面。如果说前者是深蓝色,后者则是火红色,两者的色差虽然极为强烈,但又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笔者就见过这样的场景:有人为了参加本村的龙舟比赛,宁愿暂时放下自己的生意。即使是离开农村、久住城市的人,也愿意回到村中,或是到其他的乡村,参加类似的仪式。每当此时,他们都会沉浸在鞭炮、香烛营造的氛围中,与周围人共情,达到情感的升华,物我交融,感受世间的烟火味、人情味,激起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这是广东人的“狂欢节”。

    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狂欢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包容的,你哪怕是外地人,哪怕不会说本地话,只要举起手机,就能感受他们的激情,只要“随份子”,就能加入他们的筵席,与他们分享那份似水又似火的欢乐。

    在江门,一年四季都不缺乏这样的活动,从春节的各种庙会,到端午扒龙舟,再到中秋前后的舞火龙、登高,总能激起波澜,吸引不少人关注。

    我们总在思考,搞何种活动能让江门“出圈”,吸引全国各地的客人。其实,我们的“卖点”是如此的明显,也不需要人为刻意营造,就能形成很好的传播效果。我们可以把江门包装成一座“烟火之城”,做一张遍及全市、贯穿全年的“烟火地图”,并结合这些“烟火之地”,适时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潮流文化相结合的活动,让大家在参与传统民俗活动之余,顺带参加这类活动,这样就能很好达到“引客来江、留客在江”的目的。

    这种探索何尝不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宋旭民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庄英业  三审:宁园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