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资政集众智 服务大局献良策
新会区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03-14 09:59   

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加速崛起、推进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扩区增容、深化与深圳对接合作……在3月10日上午举行的新会区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发言大会上,各民主党派区委会、区工商联、区政协香港和澳门联络组代表共10人,分别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深江合作“主平台”、推进“百千万工程”等主题发言,积极建言献策,为奋力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高质量发展标杆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图 冯瑶君 武有

民革新会区委员会

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加速崛起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去年,新会区成功引进总投资200亿元的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相继培育了芳源、天赐、科达利等上下游配套企业,逐渐形成“关键材料生产、储能电池生产、废旧电池回收”产业体系。

民革新会区委员会代表张润沛。

建议:一是明晰储能产业基础和招商引资重点。结合省、市赋予新会区打造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正极材料和电池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的定位,大力推动新型储能电池、正极材料、电池回收利用领域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多层次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加快建设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中创新航、芳源新材料等头部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三是多渠道做大做强新型储能产业链条。围绕中创新航江门基地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项目,持续开展“大手拉小手”产业对接活动,发挥“链主”带头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四是提升新型储能产业园区发展承接力。打破镇域行政界限,打造以国道G240为主轴线的司前、罗坑、大泽镇协同发展的园镇融合示范标杆,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民盟新会区委员会

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新会区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初步形成以新会区中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支撑力不断增强。

民盟新会区委员会代表张坤和。

建议:一方面,对标国家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建设标准,推进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提质增量,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镇卫生院中医馆标准化建设,提升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中医药服务网络,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以三级医院标准做优做强新会区中医院,加强特色优势专科建设,增加新会区中医药体系建设的厚度。通过新会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和新会区中医联盟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

民建新会区委员会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新会区在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上持续发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智慧治理和服务、产业经济智能管理和生态环保智慧应用等初见成效,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民建新会区委员会代表孙良英。

建议:一是加快推进“智慧社区”试点建设。以圭峰会城为“智慧社区”试点,组建强有力的智慧社区领导机构,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搭建区级社区数字化平台,依托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生产生活安全监测、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二是搭建智慧社区群众服务平台总体架构,打通数据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镇村(社区)智慧网格指挥中心数据,因地制宜推进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横向打通与“粤智慧”“粤平安”“粤居码”等政务系统的数据共享,纵向与新会区智慧网格指挥中心平台贯通,加强信息数据资源整合,提升社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务圈。

民进新会区委员会

力促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新会区委、区政府按照“强链、补链、稳链、控链、延链”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发挥岸线和产业资源优势,加快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银洲湖区域集聚了威立雅、南洋船舶、海星游艇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的重要产业集聚区之一,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加快。

民进新会区委员会代表梁少华。

建议:一是科学规划先行,加快推进产业链布局。制定新会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强产业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找准产业定位,提升产业链竞争力。鼓励企业提升本地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技术水平,进行绿色转型、数字升级、智能化提升等行动实现产业链优化,深化央地融合、市区联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发挥政策效应,扶持壮大产业链群。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结合新会区实际,制定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建立产业联盟、支持专业化发展模式,以及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发展工程等。聚焦产业发展需要,用好用足金融惠企政策,保障企业融资,在资源要素、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产品研发、质量品牌培育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农工党新会区委员会

推进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扩区增容

珠西新材料集聚区,位于江门市大型产业集聚区东组团,是经省确认保留的化工园区之一,被纳入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体系。目前已成功引进多家知名企业,带动周边其他产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和良性循环,预计将成为新材料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领头羊”。

农工党新会区委员会代表李贞丰。

建议:一是坚持链式发展思路,加快扩区增容。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链式发展思路,坚持高端化差异化发展,引导新材料产业上下游企业组团入园发展,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围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和医药健康三大产业,重点打造汽车轻量化配套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配套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特色产业板块,建设成高端、精细、绿色、特色的生态型化工产业示范园区。三是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技术高地。健全新材料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应用导向,激发“研发—应用—反馈—再研发”内生动力,促进新材料与“互联网+”、生命健康三大科创高地交叉融合发展。

致公党新会区总支部委员会

深化与深圳的对接合作

去年,新会区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与深圳对接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全区洽谈引进深圳投资项目26个,投资额达146.18亿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致公党新会区总支部委员会代表何东亮。

建议:一是对接深圳链接更多资源。加快推进珠肇高铁江门段、深江铁路江门段建设,推动广佛江珠城际启动建设,形成融通湾区交通大格局。二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主动谋划对接深圳医药、储能、机械企业,加快定制化产业空间和高质量深江经济合作区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可快速对接深圳资源的5.0产业新空间,推动“深圳总部+新会基地”“深圳研发+新会生产”“深圳服务+新会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落地。三是建设大湾区西翼科创高地。学习深圳的制度创新,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拓展“跨域通办”合作领域,加强与大湾区城市政务服务对接,解决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难题,加快融入“数字湾区”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

九三学社新会区基层委员会

打造零碳示范园区

当前,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共识,产业的碳排放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低碳竞争力也已成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打造“零碳园区”,对新会区制造业应对“双碳”背景下的未来市场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九三学社新会区基层委员会代表余惠云。

建议: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出台零碳产业园区碳减排、低碳等一系列配套鼓励政策,加快打造零碳示范园区,引领新会区制造业碳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从而提升全区制造业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降低能源成本、优化生产流程、吸引投资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二是推动技术支持与创新。设立研发基金,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园区及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和清洁能源,推动零碳工厂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促进零碳工厂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加强培训与宣传。鼓励创建“近零碳社区”,广泛宣传近零碳排放理念,加强全社会对“零碳”发展新模式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以示范项目与案例分享,向全区园区及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成熟的实践经验,互促共进。

新会区工商联

完善乡镇商业服务配套

近年来,新会区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大力推动产城合一、园镇融合。随着几大园区的建设和进驻企业陆续投产,庞大的企业职工群体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然而,与主城区圭峰会城相比,工业园区所在乡镇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商业设施还比较薄弱,消费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难以满足企业职工和外地客商的日常消费需求。

新会区工商联代表朱英杰。

建议:一是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在制定园区和乡镇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企业职工的生产生活需求,根据消费群体类型、数量、辐射距离、交通设施等因素,合理规划商业和生活服务区的布局,发展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商业项目,优化乡镇消费的软硬件环境,提高乡镇的商业氛围和商业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镇商业品牌。二是加强城乡专线交通衔接。目前,新会区城乡公共交通的通达度和便利性不足,公交班次少、营运结束时间早,不利于群众夜间消费。建议增加联通主城区大型商圈与工业园区、乡镇消费中心的公交班次,为城区居民和园区职工在城乡之间往返消费提供便利,也为城乡之间开展商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好基础,助力推进“百千万工程”。

新会区政协香港联络组

推动青年文化交流交往双向奔赴

新会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是江门市对接港澳的“桥头堡”。近年来,新会区全力推进江门“侨梦苑”新会园建设,建成“侨梦苑”新会园侨企展馆、35个“同心圆”阵地和3个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成效显著。加强新会、港澳青年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优化提升“港澳融合”工程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新会区政协香港联络组代表利承武。

建议:一是推动港澳与新会区青年人才培养双向合作。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创新兄弟学校、姐妹学校等合作办学模式,开展全链条、全体系的人才培育合作。二是推动港澳与新会区青年实习就业创业双向发力。通过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建立专项工作组,研究出台政策,设立专门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为港澳及新会青年提供了解企业情况、岗位需求、未来职业规划等信息,全方位促进青年群体实习就业创业。三是推动港澳与新会青年文化交流交往双向奔赴。建立有利于三地青少年展示的文化项目平台,串联三地特色“打卡点”,增强港澳青年对祖国的“向心力”,不断绘就更大的“青年同心圆”。四是加强社会青年商协会的合作,设立社会青年商协会联合办公室,使其成为港澳及新会三地青年商界交流的平台。

新会区政协澳门联络组

提速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

深江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已拉开序幕。新会区主动对接、高位推进,推动深江经济合作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与此同时,深江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面临着深江双方合作意向、模式还有待深化,深江经济合作区启动区可优先开发空间有限,深圳外溢企业集中转移趋势还不明显,深江经济合作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需要更好地解决。

新会区政协澳门联络组代表陈素燕。

建议:一是主动配合,深化合作顶层设计。紧密联系深圳市相关部门、编制单位,出台深江经济合作区的空间布局、产业规划等系列报告,进一步明确管理机制、利益分享、合作模式等,落实合作区实施方案。二是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提前谋划,对银湖湾滨海新区做好统筹规划,为今后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三是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在深江合作基础上积极增加港澳融合元素,推动两市将深江经济合作区打造成为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四是加大投入,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深江高铁南延线落地,加紧在深江经济合作区范围内谋划建设货运滚装码头,实施航道疏浚工程,推进国际职教城规划和招商,为深江合作顺利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