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丨用活历史文化资源 构筑文旅产业大市场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03-15 11:18   

 

江门是“岭南心学发源地”“启超文化诞生地”“华侨文脉传承地”“世界遗产代表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旅产业优势明显。在刚刚过去的农历龙年春节假期,蓬江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人气爆棚,日均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延续了电视剧《狂飙》带来的热度,“流量”有增无减,省外、国外游客比例大幅提升,“人”“财”两旺。这是我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苦练内功、外塑形象取得的丰硕成果。笔者认为,当前应该乘势而上,从四个方面着手,用活江门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提升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热度,并以点带面,推动“网红”变“长红”,构筑文旅产业大市场。

整体规划,综合开发。落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发挥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作用,加强保护与活化利用,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要求,由市一级统筹,对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全面调查摸底,对标国内城市成功经验,高标准完善街区业态布局,修改完善统一开发规划。建议重点针对目前街区的空间布局,结合不同地段、不同建筑特色制定不同的修缮开发利用方案,高水平打造成融合岭南文化、侨乡文化于一身的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目的地品牌,让国内游客和海外华侨华人到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游览打卡成为一种时尚。

文化引领,学术支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现存的大量岭南建筑风貌的骑楼,有着非常突出的文化鉴赏价值。骑楼墙上清晰可辨的残留字迹、浮雕,江门旧时的商业繁华、市井风情与侨乡文化相得益彰,具有厚重的历史人文价值。建议成立蓬江区历史文化街区研究学会,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街区内古建筑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以宣传部门打造10张城市文化名片为契机,深挖文化内涵,寻找传统文化与群众之间的融合点,在不破坏建筑物原有外貌形态的前提下,挖掘更多人文历史故事,重塑江门“城市人设”,融入更多“白沙”文化元素,有效提升街区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场景常态化推陈出新,讲好街区故事,讲好江门故事,让各方游客能了解到江门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以文化之力助力街区“长红”不衰。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相关部门要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全方位推动硬件、软件的升级改造,推动酒店、民宿、交通、餐饮等接待服务能力的综合提升,高标准做好安全保障、产品供给、市场监管等工作,越是在人气爆棚的情况下越要体现出侨乡特有的人文关怀,处处展现江门市民群众热情好客的人文温度。同时,发挥市场自律作用,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能及时发现和从严从快处理各类违规现象,维护各方游客的合法权益,推动街区内各业态的良性互动、健康发展。此外,结合文化底蕴和市场需求,可以参考上海、佛山岭南新天地开发模式,实施商业化发展计划,引入综合实力较强的第三方企业,注重长期、稳定的投资,以市场化开发为主导,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街区的投资开发。

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江门地域面积大,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2024年春节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612.33万人次,同比增长140.3%;旅游收入35.75亿元,同比增长147.07%。建议发挥长堤历史文化街区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吸引“江门茶饮”“侨都咖啡”“五邑美食”“非遗产品”等“网红”商家以及符合历史文化街区气质的民宿、餐饮店、旅游商店等进驻;另一方面要把其与江门的开平碉楼、新会小鸟天堂、台山上下川岛、开平赤坎古镇、鹤山古劳水乡等景区,以及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故居等一体打造,将游客引流到其他风景名胜区,实现江门文旅品牌融合发展,形成江门大旅游格局,以文旅经济大发展,助力江门实现高质量发展。

陆南洲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