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女子被确诊帕金森病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04-09 07:23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医生在查房。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医生在查房。

刘晓林:

刘晓林:

    “我才40多岁,怎么会得帕金森这种老年人才得的病呢?”半年前,42岁的陈园(化名)被确诊患帕金森病,对此她难以接受。

    事实上,帕金森病不是老年人才会得的。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晓林表示,帕金森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尽管老年人患病率更高,但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帕金森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今年4月11日是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主题为“和谐共生,美好生活”。帕金森病目前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合理的综合治疗,达到延缓病情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标,科学认识积极治疗,让生命不再惧“帕”。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银换  通讯员 赵晓东 刘森

    A  中青年人也可能患上帕金森病

    3年前,家住江门的陈园就出现动作迟缓、面部表情呆板、肢体震颤等症状,当时她以为是工作紧张、劳累所致,没怎么在意。

    近1年来,这些症状逐渐加重,她平时穿衣、吃饭都受到影响,走起路来都不自然。“你怎么走路手臂不摆动的?”朋友的话,让陈园感到有点担忧,她心想:该不会得了什么病吧?为此,她上网查询了很多资料。曾经,“帕金森病”这个词出现过在她脑海里,但她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我还年轻,没有家族史,也没有接触过什么毒素,不可能是帕金森病。”

    直到半年前,陈园决定到医院看看。她来到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门诊,找到刘晓林看诊。当时,刘晓林观察到,患者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肢体不自主抖动、姿势步态异常,初步考虑可能是帕金森病。

    “不可能吧!我才42岁,怎么会得帕金森这种老年人才得的病呢?”陈园听到医生的初诊后,反应很激烈,她不相信自己得了帕金森病。经刘晓林详细耐心解释,她才接受到脑病科住院治疗的建议。在完善相关检查,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发病过程,该科综合讨论后,最终诊断为青年型帕金森病。

    刘晓林表示,提起帕金森病,很多人印象中是老年人才会得的一种疾病。事实上,任何年龄都可能得病,他在进修时还接诊过年仅16岁的患者。据统计,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占据帕金森病患者总数的5%—10%。

    B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刘晓林介绍,很多人认为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就是手抖,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帕金森病患者均会出现手抖。

    帕金森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除了常见的运动症状外,还会伴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嗅觉减退、认知障碍、感觉异常、尿便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刘晓林表示,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脑病科多年临床实践形成的颤病(帕金森病)诊疗方案,中医辨病辨证分析陈园属于颤病——气血亏虚型。遂予以内服汤药人参养荣汤加减,外治法辨证予以针刺、艾灸治疗,并给予抗帕金森病治疗方案,配合调节心境及心理疏导治疗,同时辅助现代神经康复治疗。

    治疗半个月后,陈园动作迟缓、肢体颤抖减轻,面部表情变得比较丰富,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工作和生活慢慢恢复正常。

    《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医学纲目》:“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

    刘晓林解释,中医将帕金森病归于“颤证”“颤震”“振掉”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主要与肝肾亏虚相关。肝阴虚引起肢体震颤等风动症状;而中医里,肝肾是同源的,肝阴虚也会导致肾阴不足,从而形成肝肾阴虚为主的病机。

    中医药通过整体辨证来调和气血阴阳平衡,缓解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延长西药的有效治疗时间,尤其对于帕金森病失眠、便秘、出汗、焦虑、抑郁、头晕等非运动症状,运用整体辨证施治中药治疗,患者不适症状有所好转。

    据了解,脑病科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形成颤病(帕金森病)诊疗方案,辨证分为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痰瘀动风、阳虚风动四个证型,辨证选方用药,还可采用针刺疗法,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取得较好临床疗效。该科每年都对诊疗方案进行优化。

    C   如何与帕金森病共处?

    作为一种慢性病,帕金森病多数患者的病程都在十年以上,需要终身治疗,目前没有彻底治愈的办法,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刘晓林表示,帕金森病目前所能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都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更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合理的综合治疗,达到延缓病情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标。

    那么,如何与帕金森病共处,是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刘晓林建议,帕金森病患者应对该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用过于恐惧,要认识到它是一个长期性的疾病,要长期进行卫生保健,要长期地为治愈这种疾病而作不懈努力。

    同时,帕金森病要早治疗,并且需要长期服药,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服药效果及药物的副作用,平时做好疾病日记,比如什么时候服药、什么时候症状好转、什么时候症状波动,以利于医生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与种类。

    有些患者确诊后就不愿意再参加工作,对此,刘晓林表示,鼓励帕金森病早期患者尽量继续工作,培养业余爱好。对于中晚期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显著下降时,宜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走路时持拐杖助行,必要时家属需给予适当的帮助。

    此外,还要注意膳食和营养,以低蛋白、低脂及高纤维饮食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或蜂蜜,预防便秘;对晚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应帮助其勤翻身,在床上多做被动运动,以防止关节固定、褥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注意居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及采光等。

    医学指导

    刘晓林: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擅于运用中西医诊疗技术诊治神经内科相关疾病,如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疾病(面瘫、三叉神经痛等)、脊髓疾病、帕金森病、失眠等。

    ★延伸阅读

    警惕帕金森病的

    认知误区

    近年来,人们对于帕金森病的防治意识比起以往已经有所增强,但是仍旧有许多患者病急乱投医,不仅没有使病情发展延缓,反而加速恶化。对此,刘晓林就目前大家存在的帕金森病认知、治疗误区,进行简单科普,以期帮助帕金森病患者及其家属选择合理的正规治疗,少走弯路。

    误区一:帕金森病症状缓解后就可以停药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病,是由于脑内多巴胺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引起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类似,都需要终身服药。症状改善只代表病情控制,而不是疾病已经治愈,擅自减量或停药可能导致症状恶化或严重副作用,如可引起撤药综合征,可能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误区二:帕金森病等于阿尔茨海默病

    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在晚期会出现痴呆表现,所以很多人误以为出现痴呆就是患有帕金森病。实际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老年痴呆的学名是阿尔茨海默病,主要病因是患者脑部颞叶海马发生了病变,主要症状是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特别是对近期事情的记忆,总爱忘事,不过年轻时的事情可能会记得很清楚,没有明显的躯体症状。而帕金森病患者的智力和记忆力早期一般是正常的,而以手脚颤抖、僵硬、行动迟缓等躯体方面症状较明显。

(责任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