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要主动拥抱外来务工人员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05-27 07:22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江海区外海街道强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以“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为抓手,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获得大家点赞。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笔者认为,在构建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主动拥抱外来务工人员,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在江门,外海街道正是落实这项工作的典型“试验田”。作为全市工业重镇,外海街道是国家高新区所在地,辖区工业企业有4000多家,经济体量约占江海区七成,常住人口有17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有11万人,占比高达65%。外来务工人员为外海街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让其基层治理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但对这群持续创造价值、不断为江门发展注入活力的外来务工人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这种挑战,并敞开怀抱拥抱他们。

    拥抱他们不仅仅是在后端解决纠纷矛盾时发力,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前端,把外来务工人员所需要的资源、服务、管理有的放矢地安排好,并加快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本地事务,实现共通共融共享。

    笔者在江门高新区工作若干年,对其现状有所认识。早期的江门高新区立足纯工业园区的规划,商业布局不足,10多年前有企业家开玩笑说“买一份报纸都要跑到蓬江区”。后来,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对资源、服务、管理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部分商家嗅到商机,陆续在高新区开起一些店铺。如今,江门高新区越来越旺,辖区的商铺租金也水涨船高,而且不愁租客。

    然而,要安排好外来务工人员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管理,我们不能仅靠精明的商家,更要依靠政府“强而有力的手”予以指引和规划。这方面,深圳作了很好的示范,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让人倍感温暖,而其实际操作,也充满包容性和服务性。比如,深圳市福田区高标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清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普惠化,为我们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如今,深中通道开通在即,深江两地将进入“一小时生活圈”,我们要主动抓住机遇,既要在经济发展上学习深圳经验,又要在基层治理上学习深圳模式。目前,江门可能还不具备深圳高标准服务外地务工人员的财力,但我们也应该见贤思齐、对标对表,展现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应有姿态。  听江看门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钟建基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