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区量身定制“三张菜单”
让“我为群众办实事”提味增色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06-14 07:23   

    “这里既有丰富的图书资源,也有生动有趣的党日活动,充实了我们的业余生活,让我感受到‘惠从党来’。”每当有空闲时间,美团专送外海站站长温育文就会到外海街道“幸福邻里汇”参加“周五课堂”,并带动站点其他外卖员加入“最后一公里”快递公益性配送服务队,定期为特殊长者配送爱心餐。

    近年来,江海区依托量身定制的“三张菜单”,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党员群众多元化需求,通过区、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服务阵地,探索形成党员教育、群众办事、文化生活“三张菜单”,让党员群众学习更方便、办事更快捷、生活更精彩。

    江门日报记者 陈婵 通讯员 区组轩

    “学习菜单”赓续红色基因

    亲子阅读区、新业态保障中心、红色驿站、党群活动广场……走进外海街道“幸福邻里汇”,各个功能室宽敞明亮,资源丰富。为确保流动党员“不流学”,“幸福邻里汇”积极链接各级资源,打造“周五课堂”,为新就业群体开展政治理论、交通普法、防范诈骗宣传等,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知险避险防险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通过摆放书籍、播放视频、心愿留言、开设微党课、党史故事展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等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覆盖到“神经末梢”。

    让党员学习无处不在,江海区有一套“清单式学习法”:充分发挥各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阵地作用,推动江南街道、外海街道开展红色教育并将其列入每月党群服务菜单,并公布顺天里144号、青青读书会旧址的预约参观、接待服务等信息。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英雄儿女舍小家为大家,奔赴战场……”伴随着红色讲解员热情激昂的解说,参观者在肃穆中回望那段峥嵘岁月。外海街道彩虹社区党支部青年党员小叶参观完江南街道顺天里144号后表示:“我在这里看到党走过的艰辛历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感光荣,未来将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多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自“学习清单”发布以来,顺天里144号、青青读书会旧址共接待党员群众近7200人次,推动红色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办事菜单”升级服务体验

    为精准高效惠民利民,江海区(高新区)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推出“办事菜单”,为辖区党员群众提供精准化服务。

    服务好职工,为企业守好“大后方”。为更好地服务辖区企业职工,高新区园区党群服务中心以服务党员、服务企业、服务人才、服务职工为着力点,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党建引领齐加速企管沙龙来助力”公益课程、“放学至多FUN”职工子女趣味托管班等。“近年来,高新区园区党群服务中心注重链接各类资源,统筹组织、党校、经促、政数等部门资源下沉,有效整合党建、治理、服务等多种功能,推动政务服务、党群活动、法律咨询、调解服务、职工帮扶、文体康养等服务向园区倾斜。”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该党群服务中心已开展服务120余场,累计服务超3000人。

    完善“一老一小”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威东村以打造“乐龄威东,原居颐养”为目标,构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推动社区“为老”服务更精细、更多元、更贴心。每月19日,村“两委”干部、专业社工、网格员等会为当月生日的老寿星们举办一场温馨、快乐、新奇、美好的集体生日会,让老人们感受到尊重与关爱。

    而在江南街道,新中社区党总支联合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新南幼儿园党支部开展“幸福‘3.3’好景·好人·好孩子·美食好时光”关心下一代主题活动,特邀江南街道“五老”人才库成员徐莲桂教孩子们制作美食。在徐莲桂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欢聚一堂共同学习美食制作,体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和成就感,获得了珍贵的“美味”回忆。

    “文化菜单”丰富党群生活

    “您是从几岁开始学造龙舟的?”“造一艘龙舟大概要耗时多久?”端午假期,在礼乐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龙舟文化展区,参观的党员群众与礼乐龙舟制作大师进行交流,在龙舟故事中感悟工匠精神,体会龙舟文化的魅力。

    这是江海区以文化润民心、铸党魂的一幕。“文化菜单”受到党员群众的欢迎,江海区也依托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资源,开展文化培训和展览活动,为党员群众献上“文化大餐”。

    礼乐街道是“龙舟之乡”,礼乐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专门设置了龙舟展馆,系统介绍了礼乐龙舟的历史、演变和当今现状,还展示了礼乐各村代表性龙舟实物及其他相关展品,并邀请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著名礼乐龙舟制作大师区焯贤亲口讲述自己成为“龙舟工匠”的故事。

    外海街道名人辈出,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为弘扬和传承龙溪本土文化,外海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幸福邻里汇”联动外海龙溪诗社、外海纸制品协会、外海面非遗工作站等各方资源,围绕“太虚拳”“生恭鲤鱼”“外海面”和“麻二佛家拳”等非遗项目,开展龙溪传人培训班和“龙溪文化爱传承”本土文化系列体验活动,擦亮外海文化品牌。“亲自制作生恭锦鲤,让我和孩子对外海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参加活动的“新外海人”刘欣表示。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李雨溪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