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界首个丁龙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江门召开
发掘丁龙事件的时代价值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06-19 07:24   

    今年6月28日,是丁龙寄支票发起捐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123周年。

    6月15日至16日,中美学界第一次在五邑大学联合举办“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丁龙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这也是中美学界首个丁龙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南开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五邑大学等5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汇聚五邑大学,各抒己见、碰撞观点,发掘丁龙作为中美交往中的特殊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丁龙是中美人文交流的“一朵美丽的花朵”

    丁龙是一位跟随鸦片战争后淘金潮前往美国谋生的普通华工。在旧金山,他结识了美国著名的百万富翁卡朋蒂埃,成为其忠诚的家庭雇员。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流,20世纪初,他和卡朋蒂埃共同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捐款,倡办汉学系,创设丁龙讲座教席。这既是全美第一个设立的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讲座教席,又是美国汉语教育的开端,对推动中美民间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次研讨会将丁龙事件置于更宏大的视域去探讨。

    “中美民间人文交流是重要方式。丁龙代表着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研究丁龙很有时代意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主任王成志认为。

    在梳理120多年中美丁龙研究资料后,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国雄、石坚平认为,应当将丁龙视为美国汉学史、美国华侨史、中美文化交流史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其文化内涵、文化意义、文化价值以及文化精神远远超出“丁龙为何许人也”这一基本问题。

    “丁龙是中美人文交流盛开的‘一朵美丽的花朵’,象征意义更强。”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持类似观点。

    张国雄认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华工在海外赚到钱,本可返回家乡过很好的日子,但他捐出几乎所有积蓄,倡办汉学系,创设丁龙讲座教席,在美国文化殿堂搭建起中美两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桥梁,以“文”化“异”,弥足珍贵。

    “正因为丁龙是一个普通人,他的事迹才感人。当时,他从个人良知出发,为改变华工备受歧视的现状,希望通过捐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这是朴实而又高尚的想法。”旅美作家、文化理论学者王海龙赞同以平民的视角看待丁龙事件。

    在张春旺看来,在关注丁龙本人的同时,也应关注卡朋蒂埃。卡朋蒂埃和丁龙共同促成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了汉学系,这有很大的启迪意义,“现在我们应更多地肯定、挖掘美国民间社会友好人士的事迹,搭建起中美交流民间友好之桥。”

    “丁龙不是学者,不是名人,他只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北美大地上数十万华人劳工大众的普通一员,在中美交往史册上成就了一个民间外交成功的经典案例。”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李明欢指出丁龙事件的时代意义,“6000万华侨华人砥砺奋进于五洲四海,栉风沐雨,兢兢业业融通中外,这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丁龙们’,用青春汗水和生命写就于天地之间‘谁为丁龙、何为丁龙、何以丁龙’的时代命题与现实答卷。”

 

    丁龙事件不是孤立现象

    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均认为,本次研讨会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研讨、思想碰撞、学术争鸣的舞台。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五邑大学从2022年就开始筹备本次研讨会,但受疫情影响一度推迟。作为丁龙研究的专家和本次会议的组织者之一,石坚平认为,五邑大学是位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侨都的学校,有义务、有责任、有情感来推进丁龙研究,向先侨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的行为致敬。

    “这是灵感不断的好起点。”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武洹宇曾是寻“龙”组织者之一。她与南开大学教授朱健刚从中西公益互动视角开展的丁龙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空间。

    王海龙对此深表认同:“本次研讨会不是丁龙研究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共同把丁龙研究推向深入。”

    “我还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感知侨乡,更深入研究华侨历史与文化。”首次来到江门的王海龙在研讨会结束后,继续行走侨乡、体悟侨乡。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刘进也表示:“丁龙事件不是孤立现象,在那个时代,在许许多多像丁龙这样普普通通的华工营造的跨国文化环境中,孕育出不少中外文化兼容并蓄、中华民族情怀浓郁、世界视野宏阔的杰出人物。”

    邝其照后人黄植良也受邀参会,他介绍了其对邝其照研究的新成果。从南粤大地走出去的侨民中,孕育出了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中国第一个飞行设计师冯如、中国近代的防疫专家伍连德……这些是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架起中美文化交流桥梁而作出重要贡献的精英。

    本次研讨会既是丁龙研究的又一个起点,也为更多热爱、关注华侨文化、历史的专家学者打开了一扇门,是他们重新认识侨乡的一个新的起点。

    □江门日报记者 赵可义

(责任编辑: 张宽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