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再发现”的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07-18 07:23   

    笔者因为研究的需要,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平心而论,很多非遗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也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生活必需品早已被新产品所取代,“生命力”不再旺盛。笔者认为,要想非遗等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就必须采用“再发现”的方式,赋予其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生命力。

    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在电风扇、空调仍不普及的年代,扇子是夏天人们引风的必备品,因此,盛产葵树的新会有了葵扇制作这一手工业。但是,随着科技不断迭代升级,电风扇、空调等工业产品的制造成本持续下降,葵扇的市场被不断压缩。目前,懂制作葵扇、仍在制作葵扇的手艺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今年6月初,在江门市的非遗集市上,笔者看到作为非遗项目的葵艺摆摊展示。现时,他们的商品已由原来的生活用品变成艺术品,侧重于在扇面上制作画像,扇面也更加小巧。但作为一件艺术品,笔者仍然不够满意,便提了两点意见:一是扇面要变得更加小巧,可以放置到拥挤的办公桌上或随身的背包里;二是要给作为艺术品的葵扇加上支撑点,因为它已很少被人把握于手上,更多是被放置于某个角落,没有合适的支撑点,这件艺术品是不完整的。

    无独有偶,笔者在现场市级非遗生恭鲤鱼的展示摊位上看到了制作精巧的小鲤鱼等文创产品。但笔者并不满意,当时刚好是高考那段时间,如果能在包装纸上写上“鱼跃龙门”等字样,完全可以成为“高考季”的网红产品。

    笔者举这两个例子是想提出一个观点:我们想要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获得生命力,就必须以当代人的需求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再发现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点,并把这些联系点放大,使之成为非遗项目新的立足点与增长点。当然,其前提是这项传统技艺、仪式的核心要保持原汁原味,不能被现代工艺、现代方式所代替。比如,今年端午前后很火的叠滘龙舟,虽然扒龙舟的方式、仪式都没有改变,但因为与“漂移”等现代名词“挂钩”,迅速在网上火了起来。其实,这方面,新会葵扇也是代表。目前,新会葵扇的制作工艺与传统并无二致,但它在功能、尺寸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迎合了人们目前的需要。

    江门目前仍有一些优秀的非遗项目生存现状不如人意,我们能不能进行“再发现”的尝试呢?笔者有几点建议。其一,要契合当代人猎奇的心态,在传统活动、传统工艺中发现新奇点和趣味点。其二,要契合当代人文化消费的需求,强化传统活动、传统工艺的文化属性。其三,要在传统活动、传统工艺中发现新的寓意,为当代人提供精神支撑。其四,要适应网络传播的特点,以短平快的方式呈现它的与众不同。

    目前,这几点建议仍比较抽象,因为具体项目还要具体分析,但只要肯下心思钻研发现,相信每一项非遗都会有它在当代继续存在的生命力。    宋旭民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李雨溪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