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检察院治理“空壳公司”大数据模型在全国平台上架,被全省推广
“江门经验”上升为“广东做法”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07-25 07:24   

    □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通讯员 黄淑琼

    大大小小的市场主体如同构建大厦的砖石与钢筋,每一块都承载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前行的力量。然而,在这庞大的市场体系中,也混杂着一些长期停业未从事经营活动的“空壳公司”,它们如同大厦中的空洞与裂缝,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作为实施违法犯罪、民事侵权或逃避履行行政义务等行为的掩护,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近日,记者从江海区人民检察院获悉,该院聚焦“空壳公司”乱象开展专项清理工作成效显著,推动江海区清理了一批“空壳公司”,并通过建立协作配合机制促使“空壳公司”专项整治工作常治长效。值得一提的是,该院建立的诉源治理“空壳公司”现象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被全省推广。

    听证会达成乱象整治共识

    “我的钱被骗光了,打拼半辈子的钱就这样打水漂了!”市民胡先生谈起他被骗的经历不禁痛心疾首。胡先生介绍,他网购被骗后,向汇款公司所在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经初步调查无法找到公司联系人,故对胡先生答复不能作出处理。胡先生认为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不作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却被以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与该行政行为没有利害关系为由驳回诉讼。

    江海区检察院在办理行政检察案件中发现上述行政诉讼案件时,细查发现胡某网购的公司实际上是“空壳公司”。胡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空壳公司”在恶意案件中存在较大普遍性,严重损害相关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影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及时清理整治“空壳公司”现象,江海区检察院迅速部署专项排查工作。

    要整治乱象,首先要摸清一个问题,辖区里有多少“空壳公司”?为此江海检察院搭建数据分析模型,从市场监管、税务、人社等部门调取辖区近年来“未申报年报”“税收缴纳异常”“社保缴纳异常”等企业数据信息,将三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对比、碰撞分析,锁定疑似“空壳公司”目标企业40多家。

    今年4月,江门市检察机关首场关于督促整治“空壳公司”乱象为主题的公开听证会在江海区召开,江海区税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人社局、区经促局、区工商联等单位代表及企业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围绕整治清理“空壳公司”的必要性和措施手段、执法难题、后续风险等问题进行热烈探讨:“按相关法规,企业连续停业6个月以上,方可对‘空壳公司’进行清理,但在实际执法中却很难证实这一点。建议把连续两年未申报年报、长期无申报纳税、无社保缴纳等条件,作为判断企业有无实际经营的依据。”“这批‘空壳公司’得清理,但不能粗暴地将他们退出了之,更要厘清公司是否存在违法犯罪、诉讼和执行等债权债务纠纷的问题,避免公司因清理后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大数据模型被全省推广

    听证会上,各职能部门就清理“空壳公司”达成共识后,结合大数据分析情况,将数据筛查所得的“空壳公司”线索与向公安机关、法院调取的涉企刑事案件信息和涉企诉讼、执行案件信息共约2000多条进行碰撞,核实上述“空壳公司”未涉及尚未处理完毕的违法犯罪及债权债务等纠纷。随后,江海区检察院依法向江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及时对辖区市场主体开展全面排查整治,并对“空壳公司”进行动态清理。

    经江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严格筛查、执法,已对检察建议书中所筛查的数十家企业分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作出“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同时,经进一步排查,立案吊销了一批长期停业的相关企业。

    维护好法治化、‌高效、‌公平的营商环境,清理一批“空壳公司”只是第一步,江海区检察院还推动源头治理,牵头与区法院、区公安分局、区税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人社局等部门联合会签《关于建立“空壳公司”治理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通过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将企业年报申报、税收缴纳情况、社保缴纳情况、刑事犯罪及诉讼执行等案件情况进行信息、线索共享,打通信息壁垒,形成齐抓共管强大合力,促使“空壳公司”专项整治工作常治长效。

    令人欣喜的是,江海区检察院探索形成的治理“空壳公司”的“江门经验”,已上升为“广东做法”。江海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诉源治理“空壳公司”现象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由该院自主开发、搭建,在江门应用完善后,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目前被应用于全省“空壳公司”监督治理相关案件。

(责任编辑: 李芳菲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宁园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