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可爱的人 恩平老兵忆峥嵘岁月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08-06 07:24   

    恩平有一群这样的老兵,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如河床般坚如磐石,又如河水般奔腾不息,是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今,他们的故事依然令人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兵的记忆,回忆战火纷飞的岁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文/吴健争 恩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图/梁志华

    梁国庆

    退居后方辛勤耕耘

    保障前线营养供给

    梁国庆1928年出生于恩平市横陂镇南安里,1949年11月入伍,1950年被分配到某兵团担任文化教员。1951年2月,梁国庆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梁国庆

    据梁国庆回忆,当时,他和战友乘坐木质帆船从四川前往汉口,再转乘火车到丹东,过鸭绿江。到了朝鲜后,梁国庆的主要任务是在前线接收俘虏。

    其间,前线不少士兵缺乏维生素,上级决定将梁国庆从前线调往后方,从事军地农事工作。

    一开始,梁国庆对这一分配并不服气,表示自己“一心想上前线杀敌,保家卫国”。对此,上级找他谈话,告诉他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在后方,都可以发挥作用。梁国庆这才意识到后方农业生产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为了帮助前线士兵补充维生素,梁国庆所在师部决定在后方开荒种植胡萝卜。但种子易得,肥料难寻,梁国庆和战友四处寻找肥料,甚至到山间的茅厕捡粪便。

    虽然是后方,但依然危险重重。梁国庆回忆道,在山里找寻农家肥的时候,炸弹就落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背农家肥的背篓很重,他们既要躲避炸弹,又要稳稳地背着背篓。“有一次,我和战友在山中的一间茅厕里发现了很多粪便,欣喜若狂,都铲进了背篓里。但回去的路上,我滑了一跤,粪便撒了一身。农家肥来之不易,我顾不上清理,赶紧把散落的粪便铲回背篓。”梁国庆说。

    就这样,梁国庆和战友们在后方耕耘,把一筐筐鲜甜的胡萝卜送到前线,为战士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完成农事生产任务后,梁国庆被调回敌工科,后又被调往前线指挥战斗。

    1958年,梁国庆退役,被分配到恩平一家煤矿工作,主要从事地质勘探。梁国庆说,地质勘探工作也有危险,有一次,他在矿井下,因为太专注而没有听到地面同事的呼叫,同事误以为地下没人,便燃炮爆破,万幸他没有受伤。虽然工作危险,但梁国庆还是兢兢业业工作了20余年,从未有过一句抱怨。

    如今,96岁的梁国庆双耳已经很难听清声音,但提起抗美援朝,他仍声音洪亮、眼神坚定,言语中尽是身为军人的自豪和荣光。

    吴福永

    守护重要“生命线”

    确保物资运输安全

    吴福永生于1925年,是恩平人,如今已99岁高龄。他在1947年入伍,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作为一名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反击战。

吴福永

    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前,吴福永是部队里的一名机枪手,射击技术精湛,还曾担任教员,专门向战士讲授射击技巧。“我当时训练打靶10发9中!”吴福永骄傲地说。因为技术过硬,他还被部队评为“特等射手”。在他的指导下,手下的新兵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优秀军人。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吴福永并没有在前线战斗,而是负责抢修公路。

    公路作为连接前线与后方的重要“生命线”,其安全畅通对于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至关重要。吴福永所在部队承担起抢修公路的重任,他们面对的是敌军炮弹持续不断的轰炸和破坏。

    吴福永和战友面临着极端恶劣的战斗环境:敌机不断轰炸、夜间刺骨的寒风,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突袭。每一次抢修,都是在与死神博弈,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吴福永回忆,敌军轰炸时,他带领战友们及时撤退,轰炸结束后,又和战友们迅速投入抢修工作。“有时候,敌人还派出地面部队前来进犯,我们就跟他们打,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保证公路畅顺,确保我军部队和物资运输安全。”吴福永脸上不禁露出骄傲的神情。

    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如今,吴福永仍能清楚记得并准确说出这一日期。

    1955年,吴福永退伍回到家乡恩平,加入人民公社,之后又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大潮中。8年军旅生涯,吴福永立功10次,包括3次二等功,伴随他的还有无数的伤痕,右腿上的弹痕,是他军旅生涯的一个印记。

    如今,吴福永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风范,眼中依然闪烁着坚定和勇敢。

    冯兆洪

    战场上的伤痕

    成为他的勋章

    冯兆洪出生于1933年,广东恩平人。1951年,16岁的冯兆洪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今年91岁的他,身上可以看到当年战争留下的伤痕。老战士严重耳背,但说起自己曾经的战斗岁月,依然精神抖擞。

冯兆洪

    冯兆洪入朝后参与的第一场战役是开城保卫战。作为一名步兵,他和战友们日以继夜地挖地堡,待敌人踏上这片土地时,他们又出其不意,从地堡里冲出来,发起进攻。他和战友们还成功击落敌军的飞机。说起这场战役,冯兆洪的脸上满是骄傲的神情:“英国的王牌军说我们这一批南方人‘好狼’,打起仗来跟不要命似的。”在这场战争中,冯兆洪所在连队最后只剩下二十多人。

    上甘岭战役中,冯兆洪所在部队负责挖战壕,随后换防至板门店。板门店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谈判地点之一,冯兆洪所在部队的任务就是保护朝方的谈判代表。他说:“当时,敌军驻扎在帐篷里,我们只能住山上。一天夜晚,敌人派出两个排的兵力,以小组为单位,乘冲锋舟从海边向山坑洞道发起偷袭,试图破坏和谈。我和战友在洞道周围埋伏,冲锋号一响,我们全都冲了上去,瞬间,炸弹声、枪声此起彼伏。一个炸弹在我身旁爆炸,弹片飞过来,插入我的左大腿。不过,最终,我们取得胜利,为和谈争取了主动权。”冯兆洪摸着大腿回忆着这段往事。这个伤痕一直伴随着他往后的日子,也是他的一枚勋章。

    在冯兆洪家的客厅里,一眼就能看到,靠近墙壁的矮木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不少纪念章和证书,有些证书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已经泛黄斑驳。其中一张革命军人证明书,放在一个金边玻璃相框里,记载着70多年前冯兆洪为和平奋战的历史。

    《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冯兆洪一直在北京驻防,1957年复员回到新会公社担任团委书记,1958年调至肇庆市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工厂,直至退休。当被问到对年轻人的期待时,他说:“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不怕辛苦,为国家出力。”

    张品良

    投笔从戎

    奔赴前线

    张品良,恩平人,出生于1935年。1953年,正在开平一中求学的张品良弃笔从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前线。后来,张品良听从组织命令,驻扎在辽宁省海城市。

张品良

    1953年10月,张品良作为志愿军补充兵进入朝鲜的新义州地区。“当时,那里荒草丛生,没有一点人气,都不像是一座城市。”张品良说。部队被召回后,张品良回国,听从组织的命令驻扎在辽宁省海城市。

    海城市距离朝鲜不到200公里,地理位置特殊。“一旦美军反悔,再打过来,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说到这里,张品良的眼神坚定,声量也抬高了。

    当时,张品良所在部队向辽宁省海城市第一初级中学借了一间教室,用于官兵学习。张品良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测量计算坐标射程、方向,为炮火的精准打击提供关键的数据。不仅如此,张品良所在部队还承担了辽宁省的地图测绘工作。张品良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严谨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学习和实地测量,荣获一次三等功。

    1958年3月,张品良复员后回到家乡恩平,加入恩平市牛江镇西坑水库的建设团队,将自己在部队中培养的严谨工作态度和专业的测量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为恩平水库建设贡献力量。他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直至退休。

    退休后的张品良依然关注家乡的发展,常常鼓励年轻人“珍惜当下的生活,勇于担当,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宁园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