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门日报》刊登了两则新闻:一是江门市外海实业总公司与广东福三象食品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授权后者使用“燕子”品牌(商标),生产“燕子”牌排粉,真正实现“江门排粉江门造”;二是江海区人民检察院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江海非遗保护与传承效果等问题,畅谈发展新观点、新思路,并发出检察建议,凝聚促进外海面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工作合力。
这两则新闻,反映的是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守住江门人心中的“老味道”。当然,“燕子”牌排粉和外海面,不过是众多江门“老味道”中的两种,五邑侨乡还有很多“老味道”,如新会陈皮、古井烧鹅、杜阮凉瓜、荷塘冲菜、台山黄鳝饭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老味道”面临消失、绝活面临失传,如何守住“老味道”,让“老味道”弥久飘香,成为摆在侨乡人面前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守住江门人心中的“老味道”,既要重“面子”,也要重“里子”。
质量即“里子”。要维护好“老味道”的“里子”,一要产品真。我们要守住底线,绝不能以次充好。二要手艺真。老字号的独特工艺蕴含着工匠精神,我们之所以喜欢“老味道”,老一辈那看似落后却让人赏心悦目的制作手艺,也是原因之一。当然,手艺真绝不是守旧。“老味道”大多是小作坊式生产,一般存在生产规模小、加工设备简陋、生产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因此,在做到手艺真的同时,也要让“老味道”转型升级,走上食品作坊环境现代化、设施优良化、生产阳光化的改造提升之路,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产业体系。
如何维护“老味道”的“面子”?简单来说,就是打造品牌,提高“老味道”的品牌竞争力。江门历来重视品牌打造,比如,2005年便成立了新会柑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功推动新会柑、新会陈皮于200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又如,江门人心中的“老味道”古井烧鹅的代表“恒益烧鹅”,多年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互联网+”道路,以美食为“桥”,讲好“江门烧鹅”故事,推动江门“老味道”品牌化发展。
因此,我们不仅要用手中的技艺,传承好“老味道”,还要花更多精力挖掘传统美食背后的文化,讲好文化故事。一些“老味道”因手艺落后、卫生条件差导致美誉度下降,相关部门要引导其转型,推动“老味道”向差异化、潮流化发展,探索“文旅+小作坊”融合发展。同时,搭建线上线下融合推广渠道,帮助“老味道”“出圈”,展现“老味道”的魅力;还可以将“老味道”与新潮创意相结合,推出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感染力强、符合消费者审美的文创产品。
挥别旧日光阴,展示经营“新气象”。守住江门人心中的“老味道”,需要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通过创新和精细化管理,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实现高水平保护传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唯有如此,方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