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体量,无论是江门还是江海,都要称深圳一声“老大哥”,但并不妨碍我们在“老大哥”面前“秀肌肉”、展现自信,进而寻求合作进步,达到“小手牵大手”的目的。这方面,江门市内早已形成共识并打下一定基础,早几年布局的“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的跨市战略组合已初见成效,也大手笔规划建设了深江经济合作区。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有多个深圳超亿元项目投向江门,总投资超780亿元。特别是深中通道开通以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空前交汇交融,江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热情、更有底气、更有优势去抢抓“大桥经济”的黄金机遇。
在这个大背景大趋势下,笔者认为,围绕“让深圳人认识江门”去布局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众所周知,不仅是珠三角城市,全国各地都在“虎视眈眈”深圳外溢的产业,许多地方长期派驻专业的招商专员在深圳系统化深耕挖掘。客观来说,相较于国内的一二线城市或者网红城市,正在爬坡越坎的江门知名度稍显逊色,这跟江门人“朴实内敛”的传统气质有一定关系。但在城市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候,江门要想奋起直追脱颖而出,与其背后“刺刀见红”不如搞“阳谋”,在深圳这些超一线城市主动出击自信亮相,在繁华之地展现江门独特的魅力,表明“深圳所需,江门所能”的积极姿态。“江海汇”正是这样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其既是一个营销城市环境的敞亮窗口,又是推广销售本土制造的途径,还可以是招商洽谈的高大上平台,这种做法的确彰显了江门唯一国家高新区的卓越眼光和创新实力。
据了解,“江海汇”的运营方是江门高新区的国资公司,一定程度上体现官方的授意和推动。国企的担当一方面是肩负着破冰探索的重任,另一方面是利用其殷实的大平台可以高效链接江海区乃至江门全市各项资源,因此,“江海汇”才会源源不断摆上物美价廉的“江海制造”。在不断整合终端优势的情况下,“江海汇”或许可以探索出可观的盈利模式,实现自身良性循环,这将为接下来的复制推广提供很好的借鉴样板。
笔者期待这样的样板早日成功,期待“江海汇”开设到更多的一线城市,更期待江门更多的地方自信走出去,理直气壮、气势如虹地把中国侨都的美名传播开来。听江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