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这所侨捐学校由梁启超题写校名 “加膏希光”延续至今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09-20 07:24   

博健学校旧址。

 

    策划:谷江民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文物名片】

    文物名称:博健学校旧址

    文物年份:1932年

    地点:开平市月山镇博健村博健小学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梁启超先生亲笔写下校名的“博健学校”在哪里?

    从江门市区驾车出发,大约50分钟,经过一段村道,便来到位于开平市月山镇博健村的博健小学。2019年,这里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学校,便能听到朗朗读书声,能看到在操场上锻炼的学生。在博健学校旧址礼堂,有一对可以清晰辨认的对联: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健吾之体正吾之心。

    在这座楼的正上方,是梁启超先生亲笔题写的校名:博健学校。

    饮冰室主人的期待

    在博健小学政教主任梁碧如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博健学校旧址。

    旧址位于青山脚下,建筑风格集传统园林和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有着浓郁的侨乡风采。“这几棵鸡蛋花树、木棉树几乎与旧址同龄,见证了许多人的成长。”在这栋校舍旁,梁碧如指着几棵树介绍道。

    博健学校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旅澳著名华侨梁邦煦发起并筹集资金兴建。学校创立之初名为“博民学校”,因匪患被迫停办。1921年,求学京都的学子回乡倡议复校,得到乡亲们大力捐款支持,并一致推举梁启超为名誉校长。1922年,更名为“博健学校”。

    由于学生数量不断增长,梁邦煦再次发动海外华侨力量修建新校舍,参照当时加拿大最新校舍图纸为蓝本进行设计。1932年新校舍建成,以廊连接中路主楼和左右副楼,主楼顶层可见梁启超先生亲笔题写的“博健学校”四个大字。在博健学校首届学生毕业时,梁启超为《博健学校高小学生首次毕业纪念》特刊封面题词,并托人把写着“加膏希光”的镜屏一面、京笔、京笺各四盒送给学校和毕业生作纪念。

    梁启超是新会人,为什么会这么关注位于开平的一座侨捐学校?梁碧如指着礼堂上的宣传材料说,原来,梁启超祖籍博健村,其家族先辈在明初时举族迁移到新会定居。梁启超不忘故里,在得知博健村兴教育之风时,十分支持。礼堂上的对联,据传也是梁启超所写。

    “加膏希光”是梁启超对博健小学的期待。记者随后查询发现,“加膏希光”的意思为多添灯油以盼望灯光更加明亮,应是梁启超期待博健学校培养出更多有识之士,“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我在文物里读书”

    现在所说的博健学校旧址,指的就是1932年建成的校舍。这座建于90多年前的校舍,结合了当时加拿大最流行的小学建设风格,经中国能工巧匠之手,很好地将中西文化融合,建成一座独具侨乡特色的学校。校舍设计图纸由开平市博物馆收藏,设计图原件复印件在开平市博物馆展出。

    博健学校旧址主体楼高3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楼为一主、两副式结构的楼群,两边各有一夹巷,两座副楼都通过天桥与主楼连通。主楼顶部为穹隆顶,排水铁管镶有英国制造的标记,中西合璧,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

    学校坐东北向西南。据介绍,学校占地面积908.6平方米。主楼楼高3层,副楼2层。副楼共有8间教室,主楼首层为礼堂(可容纳30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副楼或作为功能室,或作为教室仍在使用。

    博健学校自办学以来,共培养8000多名小学生,人才辈出。曾培养出不少将军、教授、革命战士、政要人物、音乐家、教育家。如今,因为年轻一代外出较多,博健小学招生数量在逐年减少,但这里的老师仍然坚守岗位,在教室里用自己的热情为学生讲课。“我们是一个小学,不辜负每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梁碧如说道。

    “我喜欢在这里读书,老师说这里不但是文物,还有校名还是梁启超先生亲自写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别人问我在哪读书,我都会说,我在文物里读书。”课余时间,读三年级的小晴分享道。

(责任编辑: 李芳菲  二审:宁园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