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人民医院领导探望患者。
新建的外科楼病房环境十分温馨。
七十八载风雨兼程,记载着万千医者救死扶伤的身影;七十八载岁月如歌,饱含了“人医人”济世的情怀和梦想。创建于1946年的江门市人民医院,伴着新中国成长的脚步发展,在改革创新的脉动中壮大。尤其是近年来,该院党委紧密围绕国家医疗卫生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描绘出“三年大进步,五年大跨越”的宏伟蓝图,迈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铿锵步伐。文/图 梁爽 谭振华 黎歆
激活红色引擎 党建引领促发展
沿着蓬莱路向北步入江门市人民医院大院,映入眼帘的是绿树衬托下的门诊楼建筑。这座位于老城区的门诊楼,透着浓浓的简约厚重气质,也见证着该院的发展历史。
老城区老年人口占比高,老年骨折患者存在手术难度大、康复慢等问题。该院外科第二党支部骨科落实院党委部署,创新推行“1+3+3”模式(党建引领推进“入院前中后”纵向深入与“跨越省市县”横向拓展),促进江门老龄化骨折预防与诊疗迈上新台阶,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
这是江门市人民医院坚持党建引领的生动缩影。一直以来,该院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
——抓思想,强根基,将理论武装融入日常管理;
——抓班子,强效能,将组织优势融入临床一线;
——抓业务,强本领,将红色党建融入中心工作。
“通过‘三抓三强三融入’积极打造‘红心向医 人民至上’党建品牌,将党建工作融入医院发展大计,贯穿管理、医疗、服务每个环节,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曹克慎表示。
此外,该院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探索创新康复服务模式、推进多项特色门诊、开展老年人专门药事服务措施等,切实改善群众就医体验。通过党建共建、专家义诊、健康咨询、爱心帮扶、健康宣教等形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健康服务送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有效提升基层群众健康水平。
提升医疗技术 深化学科发展内涵
作为江门老牌综合三甲公立医院,该院已陪伴侨乡人民78载,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奋进者不会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止步不前。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该院通过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完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激励机制,促进学科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双双提升。
“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该院副院长徐本磊介绍,该院重点推动优势学科发展,辐射带动相关学科,打造优势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为主体、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的“1+N”学科群模式。
这个恢宏的蓝图,以消化内科、肿瘤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龙头,带动急诊科、普外科、重症医学科、病理科、放射科、临床药学等科室推动消化道肿瘤疾病救治,重点支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骨科、泌尿外科、烧伤整形外科专科发展。
“没想到,这么重的病,在家门口就能治好!”40岁的肝硬化危重症患者林先生告诉记者。他正是江门首例使用可控覆膜支架的Tips手术的获益者。
这样的江门首例,在该院还有很多:胸外科成功开展五邑地区首例应用磁导航定位肺结节手术,妇科完成江门市首例妇科肿瘤盆腔廓清术……不仅如此,神经内一科还获批五邑地区首家综合医院“中国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重症医学科成为珠江医院ECMO技术协作医院;药学部成为江门市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主委单位。
精彩的华章,总在接续奋斗中书写。2023年,该院新增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0个、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新申报新技术新项目44项,其中填补市内空白11项;新增“广东省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5个,取得了较好的辐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三年磨一剑 院容院貌换新颜
“此前,医院医疗用房仅4万平方米。随着就诊人数的增加,原有的空间和设施已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曹克慎说。
2015年,该院领导班子深入调研和认真研究,提出“原址改建”的发展战略。2018年,江门市人民医院外科楼建设项目获得立项批复,并被纳入江门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2020年9月,正式启动建设。
从早期规划到破土动工,从紧张施工到顺利封顶,从内外装潢到落成,外科楼建设项目凝聚了无数人的汗水。历时三年打磨,总建筑面积为40199.15平方米的外科楼于去年12月落成。普通外科、创伤骨科手足外科、脊柱关节骨病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小儿外科6个临床科室陆续搬入“新家”,为市民带来全新的就医体验。
走进外科楼,处处都能感受到该院“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室外水景园林与室内绿植相呼应,整体柔和的色调,使得就医环境明亮舒适。布局上,外科楼打破了传统的架构理念,充分考虑各部门的功能需求,分区明确合理——与综合楼二楼通过风雨连廊,形成姐妹楼,整个院区成为一个包容的整体。
据该院副院长苏华安介绍,外科楼是一座集病房、医技部门、科研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建筑,地上14层,地下2层,标配停车位300个,配置病床400张。
“自落成后,全院住院开放床位达1200张,临床手术专科的病房全面扩大,有效解决目前医院病床不足、病人住院难等相关问题。”曹克慎说。
新大楼落成,不仅加快了该院建设有品质、有温度的现代化“花园式”医院步伐,也让这所老牌三甲医院焕发新的活力。
“组团式”帮扶 托起百姓“健康梦”
广西天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左右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山长水远,情深意长。随着中组部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的深入实施和稳步推进,2022年,江门市人民医院结合天等县人民医院实际需求,确定5个重点帮扶科室(骨外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普通外科),择优派出以该院团委书记、脊柱关节骨病科副主任医师冯瑞强为队长的医疗团队共8人,开展持续性帮扶工作。
他们的到来,让天等县老百姓少跑路、少花钱。一位62岁的阿姨,确诊为颈4/5椎管内肿瘤。按照以往,病人需历经近3个小时车程到南宁市就医。而冯瑞强带领的骨科团队,在天等就能为患者成功实施椎管内肿瘤摘除以及内固定术。“从没觉得看病这么安心!”这位阿姨感慨地说。
其间,医疗团队通过“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积极开展医教研活动。据统计,完成“傅带徒弟”超25人,疑难病例讨论358次,教学查房976次,手术示教751次,接诊门急诊患者9268人次,管理住院患者12832人次,手术2315台次,会诊2306次,培训医护人员1247人次;累计成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8项,其中29项为天等首例。
通过“传帮带”,天等县人民医院实现多个领域的创新和突破。2024年,开设了广西首家ICU后门诊,在重症康复患者延续性服务上迈出了新的一步;2023年,成功申报4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实现了在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上零的突破。
2024年7月,第二批次“组团式”帮扶专家接过“接力棒”。江门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赵鹏洲率帮扶医疗队及医务科、体检中心、肿瘤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妇科等科室骨干到天等县人民医院进行人才轮换。
从广东江门蓬江,到广西崇左天等,山与海的故事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