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精心修复,如今,翘庐以“翘庐1922”民宿重生。
在修复过程中,林志成和团队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力求保留翘庐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
在台山,每一座华侨建筑都是岁月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承载着文化的厚重与乡愁的绵长。10月2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侨助‘百千万工程’·古筑新韵”台山百年侨建保育和活化成果开放日活动在台城街道官步村村口的翘庐举办。这场活动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华侨建筑的记忆,更展现了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完美融合。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方欢
百年建筑,辉煌重现
翘庐,这座建于1922年的华侨建筑,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矗立在官步村村口,见证时代的变迁。它由旅缅甸华侨、华裔建筑设计师朱锦翘精心设计并建造,坐南朝北,两层土木结构,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与陈宜禧铁路官步站仅一墙之隔。从空中俯瞰,翘庐宛如一枚勋章,独特而庄重,这是朱锦翘为纪念陈宜禧铁路建设的伟大贡献而设计的独特造型,展现了他的匠心独运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家族成员的移民,翘庐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被岁月的尘埃所掩盖。幸运的是,2022年底,朱氏家族将翘庐交由林志成进行文旅开发运营。经过一年多的精心修复,如今,翘庐以“翘庐1922”民宿重生,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重新焕发了青春。林志成是台山乡村文旅产业的带头人之一,他与文旅产业的结缘,源于对乡村和文化的深厚情感。几年前,林志成看中家乡江门丰富的文旅资源和独特的侨乡文化,决定投身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由他牵头打造,位于台山市水步镇的草坪里文旅项目,已成为江门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修复过程中,林志成和团队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力求保留翘庐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他们细心修缮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木梁,让这座华侨建筑重新焕发迷人的魅力。翘庐64扇宽敞明亮的窗户,过去为居住者提供了极大的舒适感,如今,经过修缮的它们仿佛在倾诉过去与现在的对话,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
在百年侨建保育和活化现场经验分享会上,林志成分享了翘庐的改造理念和过程。“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翘庐打造成高品质、多元化的民宿和侨居复活的典范,激发更多年轻人参与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让这座建筑不仅成为历史的见证,更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他说。这一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也让人们对翘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翘庐的重生,不仅是一座建筑的重生,更是一种文化的重生,一种情感的寄托。
保育活化,传承发展
当天,现场还举办友好社团结对共建、“侨胞之家”揭牌、“翘庐1922”民宿剪彩仪式,以及台山百年侨建筑保育和活化图片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展示了台山华侨建筑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台山华侨建筑的保育与活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翘庐的后人代表,朱锦翘的儿子朱羡柏在活动现场表示:“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如今看到它重获新生,真的感到非常高兴!”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文化传承的热爱。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心声,也是广大华侨华人共同的情感寄托。他们虽然身处异乡,但是内心始终与家乡紧紧相连,华侨建筑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乡愁记忆。
据统计,台山市现存1万多幢碉楼、洋楼,建筑风格多样且精美。这些华侨建筑不仅是台山独特的文化景观,更是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历史见证。它们见证了华侨华人远渡重洋、艰苦创业的历程,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眷恋。近年来,江门市侨联和台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华侨建筑的保育与活化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和项目的实施,成功打造了多个典型案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这些举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侨乡风情,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为台山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台山市正在凝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侨”的优势,邀请海内外侨胞乡亲回乡考察交流、投资兴业。这为台山华侨建筑的保育与活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搭建了平台。华侨建筑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台山独特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