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斯比在江门建造的移动浮岛“圆周号”平面面积达2250平方米。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10月31日,“中国海洋第一展”——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举行,海内外超400家海洋领域重点企业、机构和组织赶“海”,集中呈现海洋细分领域新应用、新场景、新技术和新产品。
在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斯比”)展位,一座抗风浪型移动浮岛模型引起不少人关注。作为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洋经济专项重点扶持项目,海斯比移动浮岛有着可抗17级台风、绿色低碳、自带码头属性的特点,这个在业内有着多项首创的“新质生产力”,是深江合作的产物之一。
在距深圳约160公里外的江门台山市大江镇旁的潭江上,有一座长75米、宽30米,平面面积达2250平方米的移动浮岛,从高空俯瞰,酷似一座小型人工岛屿。这个被命名为“圆周号”的项目,正是由海斯比研发建造。
“该移动浮岛采用的是多船体小水线面抗风浪结构设计,是我们的专利船型技术,也是在行业内的前沿探索。”海斯比移动浮岛“圆周号”相关负责人袁华平向记者介绍,该项目主甲板以下区域大量采用管状结构,可以使波浪穿过浮体,大大降低浮体的运动响应和系泊载荷。
值得一提的是,“圆周号”还是我国首个绿色功能型移云要载浮岛示范工程,运用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和柴油发电机供电一体化能源自主供应系统建设模式,并且采用了海水淡化供水等绿色环保系统以及钢结构表面应用玻璃钢复合材料的防腐施工工艺。
该项目为何选择江门?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斯比率先提出系统的“浮岛+”概念,即把浮岛应用在不同的海洋场景下,旨在为国家发展海上文化旅游、海上安防、绿色能源开发、海洋牧场建设、海上风电场、海上仓储、码头港口、污水处理等行业提供装备平台。
“由于移动浮岛单个尺寸比较大,需要良好的水域条件用于建造、测试、交付,对建造场景有特定的要求。”海斯比副总经理林伟东回忆,江门的“地利”和“人和”,最终让海斯比决定在江门“大展身手”。
“一方面,江门是广东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具有优越的岸线资源和海域资源,其水系资源、航道资源、码头水深等都能满足我们公司移动浮岛产业的制造和交付需求。另一方面,江门市委、市政府很重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发展规划与我们公司的发展战略契合度极高,经过与江门各级政府的多次沟通对接以及实地考察,公司最终决定选择在江门台山启动该项目建设。”林伟东说。
该项目2021年开工建设,如今已陆续完成各项建造工作,未来将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相关工作中。该项目也是“深圳研发+江门制造”模式应用在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典型代表。
当前,深圳正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近年来江门也提出加快深江合作,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运行,林伟东很看好两地海洋经济合作前景:“深中通道的开通,显著地缩短了深圳与江门之间的交通距离,结合深圳的科研优势以及江门良好的自然禀赋和扎实的产业基础,两地的合作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林伟东也表示,江门大广海湾拥有优秀的海域和码头资源,非常有助于海洋产业落地,在当前江门大力推进建设大广海湾发展的背景下,海斯比未来也希望能够有机会在江门建立深海装备制造基地。“海斯比期望借助大广海湾的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万亿级市场规模的移动浮岛产业,与江门实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