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文化”泛滥下 如何让青少年学会正确驾驭网络语言?
有话还得“好好说”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11-11 07:26   

    “有一次,我让孩子帮我扫一下地,她说:‘你个老六,天天让我帮你做事。唉,我真的会谢。’我当时很蒙圈、很无语,我问她跟谁学的,她说:‘我们同学都这样说话呀,有什么问题吗?’”谈起“梗文化”,开平市一位小学生家长崔女士无奈地说。

    “雨女无瓜”“拴Q”“你个老六”……近段时间以来,校园内外,部分中小学生满嘴跑“梗”,和崔女士一样,很多听到这些“黑话烂梗”的人一头雾水。孩子们间口耳相传,成为同龄人交流的“加密通话”,更有甚者把“黑话烂梗”写进作文里、用在课堂上,引发了社会热议。

    日前,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

    “梗文化”席卷的当下,孩子们怎样才能“好好说话”?

    江门日报记者 张翠玲

    A

    有些学生喜欢“加密通话”

    “烂梗也好,黑话也好,在学生之间更新的速度太快了,作为语文老师虽然有时候听到这些不规范的用语很反感,但平时多少还是要了解一些,不然学生在说什么你都听不懂。”江门市农林小学一(3)班班主任李少芬说。

    网络“黑话烂梗”在学生之间到底有多流行?记者采访了多位学生、家长、老师,这些“不好好说话”的现象,大致可以分为缩略语、谐音梗、游戏黑话等。

    缩略语指的是一些拼音或数字组合,比如“YYDS”是“永远的神”,“DDDD”是“懂的都懂”,“2333”表示“非常好笑”,“666”用来形容某人、某物很厉害。

    谐音梗在学生中的运用也非常“出神入化”,如“雨女无瓜”的意思是“与你无关”,“拴Q”用来表达感谢,“尊嘟假嘟”代替“真的假的”。

    游戏黑话则在玩游戏的学生群体中更为流行。如“猥琐发育,别浪”的大致意思是做人要低调,不要冲动,不要瞎嘚瑟。“吃鸡”通常指的是在游戏中获得第一名。

    甚至还有一些“黑话烂梗”是带有侮辱性质的。新会东区学校学生梁可盈就听同学说过类似的话,有同学说“我真的会谢”,对方回答:“你粗口成章,口吐芬芳。”

    这些“黑话烂梗”,在学生间渐渐成了一种“加密通话”。“如果不及时更新‘词库’,都不明白同学们在说什么。”江门市怡福中学七(1)班学生陈文晴说。

    那么如何定义网络“黑话烂梗”呢?江门市教育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江门市语委办常务副主任吴华杰认为,“黑话烂梗”是网络用语的一种,通常被认为是缺乏创意、内涵和品位的网络表达方式。这些梗通常来源于一些低俗的视频、游戏或直播内容,并被一些无聊或恶意的网友反复传播和模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生获取网络“黑话烂梗”的渠道不外乎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网络游戏等。“尤其是短视频,烂梗配上音乐,特别洗脑,学生很快就能学会了。”李少芬说。

    为什么部分中小学生如此青睐网络“黑话烂梗”?江门市怡福中学教研组长刘金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是因为社交需求,为了寻求群体认同感。如果不懂这些梗,可能就没办法跟小伙伴打成一片了。”吴华杰认为,这类语言之所以受到学生群体的青睐,一是由于网络平台、自媒体、部分电视媒体娱乐节目的推波助澜,给全社会不同年龄阶层的人带来无差别熏陶感染;二是青少年思想活跃,接触手机媒体的机会较多,加上对新鲜事物包括新的语言现象的好奇和从众,往往很容易互相传播,甚至以模仿改造“黑话烂梗”为荣。

    B

    “烂梗”滥用容易蚕食表达能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被各种文字缩写和谐音热梗裹挟围堵的当下,不少老师和家长对网络“黑话烂梗”被过度使用而造成的“文字失语症”感到担忧。

    看到作文题目第一反应是网络烂梗,看到历史人物第一反应是游戏角色……这些现象偶有发生。

    “有次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西游记》中‘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这个章节时,有些男同学在偷笑,因为里面出现的人物广智也是现在很流行的网游《黑神话:悟空》中的角色,但是跟原著的人物形象其实是不一样的。”江门市农林小学学生林博睿说,他有点担心部分同学会把小说人物和游戏人物弄混了。

    “孩子们天生会模仿,有时候模仿是无意识的,而且缺乏判断能力。他们单纯觉得网络‘黑话烂梗’好玩,日常交流会用,最后如果还应用到写作上的话,必然会对他们的表达能力造成不良冲击。”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三小学学生家长陈女士说。台山市台城第三小学学生家长麦女士也有同样的担忧:“虽然在写作中适当添加一些网络语言可以增加趣味性,但过多地应用这些网络语言,会破坏孩子们心中汉语的完整性,不会使用正规的汉语表达心中所想,久而久之就会离传统的诗词文赋、成语典故越来越远。”农林小学学生陈德乐的妈妈认为,网络“黑话烂梗”往往缺乏文化内涵和深度,如果孩子在写作中频繁使用,会导致语言变得空洞、乏味,缺乏个性和深度,影响语言表达能力。

    受访的老师均表示,在正式的书面表达中,他们会明确指出应少用、慎用网络用语。如李少芬修改过一篇作文,学生描述跟朋友比赛骑自行车,行文中引用的对话出现了多次“666”之类的字眼。刘金仙也在一次统改作文中发现有学生用到“YYDS”等网络用语。“我们都会对学生强调,对网络热词应该持谨慎态度,一些中性或贬义色彩的网络用语尽量少用或不用,如果用了带有明显负面色彩的网络用语直接扣分。网络用语就应该存在于网络世界,把它生搬硬套到正式的写作场合,会显得不伦不类。”刘金仙说。

    可以想见,开心激动就高喊“YYDS”,夸奖就说“绝绝子”,表达能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烂梗”的蚕食和影响。

    C

    警惕“黑话烂梗”污染心灵

    当“黑话烂梗”被滥用,不仅会模糊青少年对汉语的认知,蚕食表达能力,对心灵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也不容小觑。

    江门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江门市范罗冈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陈美欢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也注意到有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上或课间与同学相处时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比如“手表”,意为“SB”,表示嘲笑、看不起他人;用“人机”形容一个人很差劲;用“细狗”形容一个人很虚(做什么都不行);用“栓Q”,意为“谢谢”,来表达感谢。“这些词有相当一部分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在学生之间已经逐渐演变为常用的交流用语。”刘金仙记得,网络上“伞兵”这个词是用来骂人的,她说:“本来这就是部分网友为了规避网络审查而使用的谐音词,可是却完全改变了这个词的本义,宣扬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认知。”

    陈美欢认为,滥用网络“黑话烂梗”可能会对青少年的社交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网络语言往往具有特定的语境和含义,如果滥用,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影响青少年与他人之间的有效交流。如果长时间浸淫在互联网不正确的用语环境和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之中,还可能受到叛逆、暴力等负面情绪的污染,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正常的社会交往。此外,虽然网络“黑话烂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青少年情绪表达的渠道,但如果过度使用,也可能会加重某些心理压力。比如,一些学生可能因无法理解或适应这些新的语言习惯而感到孤立无援,进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当青少年在面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时,如果习惯性地用网络语言来掩饰或逃避,可能会错过正视和处理这些情绪的机会,从而导致情绪问题进一步恶化。

    对于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黑话烂梗”这种现象,陈美欢认为应该持谨慎和包容的态度。一方面,需要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语言,避免滥用和误解;另一方面,也应该尊重青少年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理解他们在特定社交环境中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D

    辩证看待网络流行语

    网言网语不是奇言怪语,不是胡言乱语,更不是污言秽语。因此,不能单纯地把网络流行语和网络“黑话烂梗”之间画上等号。

    丰泰小学语文教师陈琰认为,网络流行语新潮、吸引眼球。“学生们觉得很好玩,所以学得很快。而作为老师,也会有意识地了解和接触这些内容。正面的词语,例如‘点赞’‘奥利给’等,我有时候也会在课堂上使用,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让课堂更加接地气。”陈琰说。

    江门市怡福中学学生梁雅琳认为,中小学生喜欢使用网络流行语是有两面性的。“时代在变,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也代表着语言在发展。”梁雅琳说。同校学生谭逸铭则表示,自己能够分辨网络流行语的好与坏,他说:“比如‘硬核’这个词语,我看到包括很多媒体都在用,我觉得这种词语就是正面的,可以使用。”

    近年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了“汉语盘点”活动,每年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新词语。如2023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是:爱达未来、烟火气、数智生活、村BA、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主打一个××、多巴胺穿搭、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新职人。据了解,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新词语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基于大数据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筛取,并经过专家评议而来的。这些热词新语记录了社会焦点的变迁,勾勒出语言生活的图景。

    吴华杰表示,网络“黑话烂梗”虽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表达方式,通过创新和简化表达,为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使用“蓝瘦香菇”代替“难受想哭”,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和使用。在信息社会,沟通效率至关重要,网络语言的使用可以大大缩短交流时间,特别是在某些工作领域,使用网络语言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网络语言的出现也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思维,例如,“人品爆发”这样的词语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了新的思想,像“给力”这样的网络用语因其准确形象已被央媒、现代汉语词典吸收为规范新词汇。与此同时,网络语言的使用增强了群体内部的身份认同感,学生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群体文化。但部分网络用语会对普通话的发音造成误导,也影响着语言的规范性,更可能会加剧与长辈的代沟,所以合理使用网络语言非常重要。

    E

    如何让孩子“好好说话”?

    “梗文化”的流行为“好好说话”制造了不少困难,如何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让学生们有话“好好说”,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

    记者从市教育部门了解到,在规范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方面,我市加强了普法宣传,通过推普周活动、“啄木鸟”行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复评检查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行反复“回头看”,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对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我市各县(市、区)学校正加强学习。

    在教育引导方面,通过课堂指导、校园督导,力求让规范的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学校和老师自觉加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多年来,在市教育局与本报联合举办的江门市小学生现场阅读写作大会中,评卷时对出现“黑话烂梗”的答卷、作文“零容忍”,并把这样的评分标准、规范用语用字导向及时反馈给学校,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据了解,目前这些“黑话烂梗”基本上不会出现在作业、作文中。刘金仙表示,学校会通过经典诵读、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增强学生们对语言规范的认识。

    在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过程中,各校通过家长群、家长会、作业评语、家长寄语等渠道,引导家长和孩子正确使用网络语言。“我每天听孩子说在校内发生的趣事,鼓励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从而给出正确的指导。平时会和孩子一起阅读古诗词,朗诵美文。”江海区景贤小学学生胡悠柔的妈妈说。梁可盈的妈妈就表示,会和孩子亲子阅读、讲书、抄录好词好句、每月背诵默写美文,孩子每周写一篇周记,由自己和老师修改,再由孩子对比修改前后的变化,学习汉语的魅力。农林小学学生陈德乐的妈妈则会和孩子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使用问题,让孩子明白网络语言虽然有趣、便捷,但也要在适当的场合使用,不能滥用或误用。

    与此同时,我市教育部门也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积极配合市委网信办开展的“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相关监管部门和平台持续整治网络环境,规范网络文明建设,严肃处理不良内容。

    在汉语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每个时期都伴随着旧有语言要素的消失和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规范网络语言文字并不意味着要“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学会“好好说话”。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王雪晴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