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侨胞留根守魂 百年侨房将迎来活化新生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11-11 07:26   

    □江门日报记者 何榕

    通讯员 陈敏 区靖怡

    在外海街道杏林下路附近,陈崇德堂伫立在闹市中,这座见证了侨胞家族悲欢离合与奋斗历程的侨房,如今显得有些破败。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华侨历史源远流长。如何让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一方文化的侨房在城市化进程中重新找到一条出路?

    当前,外海街道借助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契机,开展侨房活化利用,为这些古老的建筑擦去被岁月染深磨旧的印记,在老侨房里书写新故事,让老侨房焕发新生机,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传承发展的平衡点,推动侨房成为外海街道对外展示文化底蕴的窗口。

    老侨房的百年时光

    陈崇德堂建于1920年,总面积约586.96平方米。随着陈家后人为谋生计相继离乡,陈崇德堂人去楼空。

    1985年,江门市郊区落实侨房政策领导小组根据侨房落实政策,将陈崇德堂权属退还原产权人。这时原产权人已过世,陈家后人又分散居住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一直未能办理房屋接收手续。时至今日,陈崇德堂已经在百年时光中变得残破不堪。

    近期,外海街道在农房安全排查中,发现陈崇德堂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经鉴定,该侨房整体处于危险状态,构成整幢危房。为保障周边居民群众的安全,开展房屋解危行动迫在眉睫。

    考虑到侨房的特殊性,外海街道于今年4月2日在《江门日报》发布相关情况的通告。在借助媒体力量的同时,外海街道也发动村委会、村民、乡贤等多方力量,共同寻找陈家后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4月26日,外海街道收到了陈家后人的来信,并与该家族在国内的联络人取得联系。经过全面沟通了解,陈家后人支持外海街道对陈崇德堂进行保育性解危重修。这座闲置多年的老侨房即将重获新生。

    守护侨胞情感寄托

    每座侨房都承载着侨胞家族的发展史和奋斗史,联结着海外侨胞乡情的情感寄托。

    此前数十年,陈家后人曾多次尝试回乡办理房屋接收手续,但由于族人分散各地,难以集合全部产权人到场并集齐相关资料信息,因此一直未能成功接收房屋。

    为保障海外侨胞权益,守护侨胞情感寄托,外海街道在听取陈家后人意见后,主动给陈崇德堂当“管家”,对侨房所处地块及其地上建筑物进行安全养护、保育活化和运营管理,并帮助陈家后人及时掌握侨房的情况变化。

    根据陈家后人“尽可能保留传承侨房风貌”的意愿,外海街道综合考虑房屋实际、周边环境,拟在保留房屋土地四边界址、房屋部分墙体的基础上,拆除房屋的危险区域,并在原地打造一个纪念公园,让老侨房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活化改建润泽民生

    记者了解到,在设计侨房活化改建公园方案的过程中,外海街道坚持精美实用的理念思路,努力将陈崇德堂活化为承载着外海群众和海外侨胞看得见的文化、记得住的乡愁的公共空间。

    “我们在修复期间将加入不少体现岭南文化、外海文化的精巧细节,还很重视新增设施的便民性和实用性,要求公园既要好看更要好用,让侨房的活化改建润泽民生。”外海街道规划建设环保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按设计方案,公园墙体装饰融入岭南传统建筑元素,采用复古绿色琉璃瓦,墙上布局各色花窗,使用的花卉图案均是岭南传统的建筑样式,最大限度还原侨风侨韵。

    据了解,外海街道还计划引入第三方机构,利用位于陈崇德堂旁的旧派出所打造外海“五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探索完善区域性养老服务建设体系。为了让新建的公园充分发挥实用功能,外海街道计划将纪念公园作为综合服务中心的配套公园进行一体打造,为周边的居民群众提供一个舒适便利的休闲娱乐场所。

    对陈崇德堂活化保育路径的探索,既取得了凝聚侨心侨力的效果,也为社区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有力推动社区发展融合,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在综合服务中心和纪念公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更加注重考虑周边长者的休闲娱乐需求,做好长者娱乐、适老化设施等的建设,体现政府对长者的关怀爱护。”外海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王雪晴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