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建立后,来自省外的成员学校过来跟岗学习。
日前,教育部2022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验收结果公布,20个项目通过验收。江门市江海区景贤小学(以下简称“景贤小学”)牵头完成的教育部“‘数智’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项目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的基础教育类项目。自去年3月立项以来,景贤小学协同成员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号召,全面推进“‘数智’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项目的实施,以信息化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借助数字场景突破场地、师资等瓶颈问题,为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升级装上“数智引擎”,有效提高了劳动教育效率和质量,形成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构建了“数智”赋能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百花齐放”新样态。
文/罗双双 图/学校提供
智创未来 专家引航明方向
教育部“‘数智’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项目负责人、景贤小学校长莫斯汝表示,项目成功通过验收,离不开各成员学校及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离不开教育部科技司、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广东省电化教育馆)、江门市教育局等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项目在多位领导专家指导下,制定了实施方案,为项目实施提供了“行动指南”。
与此同时,各级相关部门联动推进项目发展——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多次走进学校进行教师技术技能提升培训,市、县两级教师发展中心作为共同体成员单位,指导项目的协同教研活动。作为江海区首个获教育部立项的基础教育类项目,江海区教育局高度重视项目的实施与落地,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和专家指导意见,积极做好统筹监管工作,全力支持项目研究,深入推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切实发挥共同体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其间,景贤小学在省内外进行学术分享近40场次,吸引了一批有共同发展愿景的学校加入协同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数智’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成员学校从初始的7所,扩大到43所城乡学校,覆盖全国8个省份、13个城市,涵盖珠三角城市深圳、广州、东莞、江门,粤东西北城市河源、清远、梅州,以及广东对口帮扶的广西河池、贵州铜仁、新疆喀什、西藏林芝等。
“项目成功通过验收并获评‘优秀’,不仅是江门教育界的荣誉,更为我市推动基础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树立了一个典范。该项目规模大、覆盖面广,实现集群化发展,形成了有标志性的引领成果,在全国范围内起到共同体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推进了我市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改革与创新,引领各校进一步探索‘数智’赋能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江门市教师发展中心副院长刘丽灯说。
“数智”赋能 协同发展成果丰硕
在“数智”背景下,共同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知情意行”一体化发展模式,从协同教研、教师研修、社区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创新工作方式,形成融学评享的课堂策略、MLW数智策略,共同挖掘以劳树德育人价值,全方位推进劳动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协同教研、教师研修方面,共同体建立了“四轮驱动”的协同教研体系,实现资源互享、教学互助、评价互通、管理互融,充分发挥共同体协同教研的优势,开展协同教研31次、教师研修活动29次,在协同教研的辐射下成员学校各自开展深度教研113次,促进了教师劳动教学技能和数字素养的提升。其中,西藏林芝广东实验小学跨越千里到景贤小学进行跟岗活动,共研“数智”劳动课。通过活动,搭建了藏粤教师共研共进的平台,实现了教育的资源共享和辐射带动作用。
社区建设、资源互享方面,共同体主要通过广东省教育双融双创智慧共享社区和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平台进行劳动教育资源的互享,推动各校以信息技术和数智策略赋能劳动教育。通过两个平台分享的资源有近235个。实践过程中,共同体获得6项专利和软著,平台惠及43所学校,服务20万师多生。
“数智”劳动课程开发方面,共同体以数智技术为手段,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融入“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的综合化设计与实践。各成员校积极构建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探索劳动课堂的有效模式和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劳动过程中,收获成果、增长知识、锻炼身体、陶冶审美、发展思维,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形成“一校一案例”“一师一课例”“一师一论文”等成果材料,有效促进各校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共同体成员学校将持续深化项目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继续以信息化技术赋能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类型更加多元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让学生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喜悦。”莫斯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