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负担如何减轻?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11-19 10:47   

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

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的危害犹如一把锤子,无情地砸击着患者的身体。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江门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朱翠颜表示,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组织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导致血糖升高。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损害全身各个器官。远离糖尿病,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糖尿病患者这一需要关怀和照顾的群体,在“抗糖”过程中遭遇了大大小小的困难。面对长期个体化的控糖要求和病发的身心痛苦,许多患者不免产生悲观消极情绪,对治疗抱有抵触,但更多患者仍选择积极“抗糖”,与糖尿病展开斗争。近日,记者走近这个群体,了解他们的“抗糖”故事。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A 糖尿病不是“老人病”

    “大家一样吃夜宵、喝奶茶,为什么就我得了糖尿病呢?”十天前,39岁的李先生被确诊为糖尿病。在他的印象里,糖尿病是“老人病”,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病会找上他。

    身高182厘米的李先生体重98公斤,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而且还爱喝各种加糖、加奶的咖啡,平均一天3杯。由于长期缺乏锻炼和饮食不规律,他在一段时间内开始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的情况。他以为这些都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没有特别在意。直到他一晚上要去四五次厕所,觉得不对劲,就到医院进行检查。

    医生为他做了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测试,结果显示他的空腹血糖达到15mmol/L,明显超出正常范围,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这一诊断让他大为震惊,根本没想到自己这么年轻就患上糖尿病。

    朱翠颜表示,在患者出现“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以及体重下降)的基础上,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超过7.0mmol/L,75g糖耐量试验当中两小时血糖水平超过11.1mmol/L,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超过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患者没有典型“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则需要再次复测。目前,国内患者多是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比较少见。2型糖尿病更常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尤其是超重或肥胖、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人群易发。它是一种在遗传和环境因素下,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损伤造成的疾病,典型病状是“三多一少”。

    “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糖尿病。”朱翠颜说,生活作息不规律,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不规律的睡眠、熬夜、抽烟、喝酒……都是引发糖尿病的高风险性因素。

    “我知道我身边很多人都有糖尿病,但他们会隐瞒自己患病的事实,也不会告诉你这个病的严重性,所以大家就会有侥幸心理,觉得不会出现在自己身上。”确诊糖尿病后,李先生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糖尿病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

    “年轻糖尿病患者相比于中老年患者‘带糖’时间更长,并发症引发的风险也更高。超标的葡萄糖在血管里堆积,会损伤全身的大血管、微血管,威胁患者的眼睛、肾脏、心脏、大脑,严重时可致下肢截肢、失明、心梗、脑梗、肾功能衰竭等。”朱翠颜介绍。

    入院后,李先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前吃两碗饭,他现在只吃小半碗,每天都会在医院里散散步,适当运动。入院7天,李先生就瘦了5公斤。

    “血糖控制不好的话,不仅要注射胰岛素,还要服用药物。造成了经济负担,对自身健康也有伤害。”李先生说,接下来自己会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加班,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坚持每周三次的健身锻炼,制定低糖、低脂的饮食计划,“我知道接下来会很难,但希望能控糖成功”。

    B 再好吃的东西也要“管住嘴”

    “你看我的皮肤,都很好的,没有出现并发症。”英姨拉开自己的袖子、裤腿,得意地说。作为一名“老糖尿”,英姨在确诊糖尿病后的20年里,严格控制饮食,遵从医嘱。

    “我跟你说,这个病就是吃出来的。”英姨口中的“吃出来”并不是大家说的吃糖过多,导致糖尿病,而是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导致身体肥胖。她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每天大鱼大肉从不节食,身高153厘米的她体重一度达69公斤。“这次入院也是因为一不小心吃多了。”英姨开玩笑说。

    朱翠颜介绍,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在糖尿病的认知上,人们常有误区。比如,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甜食,体重增加,患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人群。”

    在这20年里,英姨适当控制自己的饮食,还学会了打太极、八段锦。如今,她的体重只有51公斤。“每顿就半拳头米饭,血糖稳定时,每天水果总量控制在2两左右。”英姨说,再好吃的东西也要“管住嘴”。

    在药物治疗上,英姨服用过降糖药,也打过胰岛素。“每天饭前都会坚持打胰岛素,有时候和朋友在外聚餐忘了带,吃完饭我就立刻赶回家里,争取在饭后15分钟内补注射胰岛素。”英姨说,遵从医嘱,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很多糖尿病患者害怕用药,甚至还有“打胰岛素要打一辈子”这种错误想法。对此,朱翠颜介绍,胰岛素治疗只是糖尿病的一种治疗手段,“胰岛素是我们人体唯一的降糖激素,如果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不够身体利用,通过口服药物达不到满意效果的时候,通过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的方式可以补充自身胰岛素的不足,维持血糖稳定的需要。”朱翠颜表示,部分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后,配合科学的饮食营养调理和运动调节后,在医生指导下,完全可以逐渐减少甚至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降糖药。

    C 听从医嘱积极治疗

    “你的情况很好,血糖很稳定,要继续坚持。”昨日,45岁的张先生到江门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复诊,被确诊糖尿病2年来,他已经成为医院的常客。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曾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住院的他,可以成功逆转,如今只需要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让血糖指数达标,就不用吃药也不用打针了。

    2年前,张先生因“三多一少”被确诊2型糖尿病。他身体肥胖,身高170厘米体重却达到90公斤。确诊后,他并不放在心上。但随着病情逐渐加重,他突然出现昏迷的情况。到达急诊时,张先生全身皮肤干燥,血糖高达56mmol/L。结合各项检验数据,张先生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住院治疗。

    朱翠颜介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急症之一,死亡率高达10%,病程进展快,一旦延误诊治,病情往往非常严重。她提醒,多数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发病都是有一定诱因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坚持科学控制血糖是预防酮症酸中毒发生的最有效措施。

    才这么年轻就要终身与打针、吃药相伴吗?面对情绪低落的张先生,朱翠颜告诉他:“糖尿病是慢性疾病,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好好调整饮食和作息,也未必要天天打针吃药。”朱翠颜给予了张先生饮食、运动建议以及预混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并叮嘱他要坚持。在随后的门诊随访中,根据血糖情况逐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医生说管控血糖的关键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对于饮食和体重管理,张先生对自己严格要求,接下来每天都坚持晨跑、跳绳,日常饮食少盐、少油、少糖,每顿饭只吃一个拳头的米饭、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饮料、烟酒统统戒掉。他每天都坚持测血糖,只要血糖降了就会很开心,更有动力继续下去。“我不会因为血糖降了就觉得可以放任自我,而是觉得这是一种鼓励。”张先生说。

    在饮食、运动的双重作用下,张先生的血糖逐渐稳定,他的体重也从90公斤下降到70公斤。出院不到半年,他已经可以停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单靠饮食运动就能让血糖达标,实现了糖尿病的逆转。如今,他已摆脱了降糖药,血糖也稳定下来了。

    为什么张先生能成功?“首先是他的依从性好。”朱翠颜说,“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生给出的建议、指导,很多人当时可以做到,坚持一段时间也可以,但长期如此,别说患者了,我自己都觉得难。虽然张先生有过酮症中毒的情况,但总体来说其体内还有一定的胰岛功能。”她建议,如果发现自己有糖尿病,要加强教育学习,建立信心,不要因为治疗时间漫长就丧失信心,要自己监测血糖,关注疾病进展,最重要的是要听从医嘱,积极治疗。

(责任编辑: 陈慧君 二审:宁园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