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了“养猪小能手”。
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11月15日,“广东教育传媒”视频号转发了“江门日报青苹果”视频号的一条短视频,该视频展示了蓬江区荷塘镇良山小学校园里的一群“养猪小能手”,他们用了一年时间把两只小猪养到了50公斤重。此前,“江门日报青苹果”视频号发布的这条短视频已收获广泛好评,网友们点赞学校“将劳动教育落到了实处”“很有创意”……为何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能得到广泛认可?如何让劳动教育不再流于形式,而是落到实处?各学校又该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动物成了校园小明星
午饭过后,良山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小小饲养员”马上行动起来,用桶收集起同学们的剩饭剩菜,提到后山坡上喂养家畜家禽。
“佩琦,乔治,来吃饭啦!”他们推开饲养基地的门,清理好猪槽后,把剩饭剩菜倒到猪槽里面,并叫唤家畜家禽来吃饭。
十几只鸡鸭鹅纷纷从草丛中、竹林里飞奔出来,两只猪也懒洋洋地挺着大肚子爬上了山坡。看着家畜家禽起劲吃食的模样,学生们满意地笑了起来。
去年9月份,该校因地制宜,在后山坡上建立了饲养基地,热心家长们送来了家畜家禽。为了更好地饲养它们,学校开设了饲养社团,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义工的带领下,学习搭建鸡棚、打扫猪圈、洗猪槽、喂养家禽等技能。经过一年多的精心饲养,小猪已经长到了50公斤左右,还有几只鸡每天都能下蛋,这些鸡蛋被用作学生的奖品。
“这些家畜家禽都是我们亲手养大的。”四(1)班学生陈彦喆自豪地说,“它们吃的是蔬菜、谷物以及剩饭剩菜等,长得很肥硕。”
良山小学校长刘安兵笑着说:“一年多来,这些动物成了校园小明星。只要鸡下蛋了、猪长膘了、鸭子‘翻墙’了,就都成了学生们热议的话题,大大活跃了校园氛围。”
劳动教育创新受热捧
刘安兵认为,开展劳动教育,首先不能离开实践。“比如在饲养家畜家禽的过程中,学生们能亲身体验其中的乐趣,了解动物的习性,并见证生命的成长,这些都是课本传达不了的体验。”
其次是要因地制宜。创设各种途径和平台给孩子们创造劳动机会。比如开设了多个劳动类社团,包括缝补社团、理发社团、发酵社团、棉花糖社团等,深受学生欢迎。
又如,该校巧借“梁山好汉”谐音,打造“良山好汉榜”这一校园文化品牌,鼓励学生各展所长,“最会煮方便面”“最会扎头发”“魔方复原最快”等各种各样的劳动项目纷纷上榜。
对于学校推动劳动教育创新,家长怎么看?家长倪女士表示:“学校里有这么多有趣又生动的劳动实践形式,我们作为家长十分赞成。一是孩子特别开心,二是可以让孩子体验生活,通过劳动培养品行和能力。”
参加劳动,是否担心孩子的学习受影响或者身体受伤?家长普遍认为这是多虑了。“孩子就应该在阳光下动起来,不能因为担心磕磕碰碰就把他们困在教室里。挥洒了汗水,释放了压力,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另一位家长陈女士说。
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
江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周秀文充分肯定了良山小学的做法。“劳动教育不是为了开展而开展,要考虑劳动教育的形式是否真的能落地生根,孩子是否能从中获得成长。”她指出,近年来不少学校在面临学生人数多、场地受限及资金紧张等客观困难时,仍能积极应对,探索出适合实际的劳动教育模式。
在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方面,不少学校把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比如恩平市沙湖镇南平小学开设了竹编工坊,开设竹编、竹雕刻等特色课程;新会陈经纶中学推行种植新会柑,并设立葵艺课程,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
此外,信息化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比如江门一中附属小学依托教育部“‘数智’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项目,利用数字场景解决场地和师资等问题,通过自动浇水系统、监测传感器等设备,开展种植活动。
在拓展劳动教育阵地方面,不少学校积极与企业、中职院校等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现代工业生产,感受科技魅力。同时,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社会资源也被充分利用,通过主题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使劳动教育更加多元化。
“家校合作也是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周秀文强调,学校可以通过家务打卡、亲子劳动日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劳动教育,成为孩子劳动成长的引导者。(文/图 陈慕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