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伴随成长过程中的压力与挑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德育承担着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和树立价值观的核心职能,在关注小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同时,能够守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江海区外海街道中心小学 林芳华
观察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在心理健康领域,德育起到引导价值取向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道德品质优良的学生往往能建立正面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其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在人际互动中,具备诚信与善意的品德特质,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及从容度,同时有效减轻心理上的矛盾与不适。
心理健康与德育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优良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教育的关键。在学校中,心理状态不佳的学生往往难以专注学业,同时也不容易塑造健全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观察与辅导,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守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加强品德教育,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学校可以举行以特定主题为核心的班会活动,通过讲述雷锋等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学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得到正反馈,进而提升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责任感,比如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等。
注重情感教育,培养积极心态。在教育场所,老师可以策划并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开展为父母书写信件的活动,让学生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感受温馨。此外,老师应积极向学生给予正向反馈与称赞,通过海伦·凯勒等名人事迹和励志故事,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困难,培养积极进取的心态。
强化意志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在小学教育中,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塑造健全的人格特质,对于学生的整体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学校可以举行以增强抗挫折能力为主题的活动,分享杰出人物克服困难的经历,鼓励学生在遭遇学业或生活挑战时勇敢面对,培育坚定不移的性格特质。
总的来说,教师应以德育为切入点,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实施心理健康保护,加强道德品质、心态、人格三个方面的教育,进而护航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与教育活动中,教师也应深刻理解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持续追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路径,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全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