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走进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在“寿贞学校”区域看见一批华侨捐资兴医的文物,其中,“秘鲁利马华侨捐建公益福宁医院善款收条”显得十分特别,吸引参观者驻足停留。这张收条保存完好,红字黄底带印章,写着“公益福宁医院兹收到雷煊维先生捐银三百元给回收单为据”。同时,捐款单的左边还陈列着一张“江门四邑明善医院安排越侨赈灾大米函”。
一张捐款兴医单、一张医院赈灾函,承载着华侨捐资兴医的爱国爱乡情。台山华侨特别热心家乡公益事业,这些善举也是从医疗卫生项目开始的。侨胞创办的公益医院(医所)不仅解决了乡民的看病问题,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台山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今,台山享有“卫生之乡”美誉。
文物“秘鲁利马华侨捐建公益福宁医院善款收条”和“江门四邑明善医院安排越侨赈灾大米函”。
捐款扩建福宁医院
仁心仁术享誉内外
台山公益埠于1908年建成,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占地0.33平方公里,按照纽约的城市布局规划建成,坐拥台山最早的一批洋楼建筑,其中以二至三层高的商住合一骑楼为主。因此,公益埠被称为“纽约街”,也曾被誉为“小广州”。其以9条笔直的骑楼街纵横贯通全埠,整体呈“無”字形,组成的建筑类型涵盖商铺、学校、医院等。
据《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侨墟研究——以公益埠为例》记载,位于公益埠西部的福宁医院建于1921年,最初由港商李星雷、雷荫荪、汤燊等人创办,并由商户居民每年热心捐建。该院设备较好,内有中西名医,邻近城市与乡村多有慕名而来看病的乡民。后来因为地方不足,台山籍旅秘鲁华侨伍子赞发动秘鲁侨胞捐款扩建福宁医院,建好后医疗设施更为完备,知名度较高。
值得称赞的是,福宁医院的运营成本主要靠华侨及公益埠内商铺业主或住户慷慨解囊。除此之外,福宁医院看病不谋利,仅收取药品成本费用。如遇到贫困老百姓看病,还减免费用或不收费。对孤寡无靠者免费收容治疗,并提供死后安葬等服务,仁心仁术的美名享誉内外。
“福宁医院秉承中华传统医德,奉行仁心仁术宗旨,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无疑是公益埠乃至江门的宝贵精神财富。”江门市博物馆副馆长张一知表示。
福宁医院于1952年停办,历时21年,停办后院舍划归胥山中学(现为越华中学)使用,现仅存1栋建筑,保存良好。
台山华侨先后捐建
多间医院(医所)
据台山市图书馆馆藏的《台山历史文化集》记载,台山侨胞捐赠公益事业的善举是从医疗卫生项目开始的。1880年,斗山六村美国侨胞陈天申倡建“广海乐善堂”。光绪年间,台山人李梓峰有感于贫苦群众无钱看病,于是参照广州慈善机构复初社的规例,与李明匡二人组织“明善社”,在张氏宗祠赠医赠药。光绪十五年(1889年),台山华侨李芗甫发动旅美乡亲捐款17000元,于1890年呈请县署,将设在青云路的“圣谕宣讲处”改设在武庙(现台城街道办事处),原址拨给明善社为赠医所。又于东门外纱帽山下建方便所一座,内有留医房、病危房,供贫病者在此留医,病故者由明善社舍棺埋葬。
此外,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秘鲁利马华侨捐建公益福宁医院善款收条”旁边位置,如今还并列摆放着一张“江门四邑明善医院安排越侨赈灾大米函”,一张小小的赈灾函,见证着华侨为国为民的使命感。
“在社会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华侨仍然不忘兴医馆、解疾苦,为推动江门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江门市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吴兆骏介绍。
《台山历史文化集》记载,至1948年,台山华侨先后在台城、获海、新昌、公益、白沙、斗山、四九、海宴等地捐建了明善社、振汉医院、福宁医院、大衾麻风医院、太和医院、台山县立医院等多间医院(医所)。其中,以太和医院和县立医院最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多数乡镇没有医院,群众就医困难,台山的医院都是由华侨、港澳同胞和地方热心人士捐款创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内外乡亲共同努力,才逐渐建成完善的医疗网,保障了人民的健康。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张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