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罗霈) 12月8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的学者与专家齐聚江门蓬江,举行蓬江区文艺作品交流座谈会。此次会议围绕本土原创戏剧《良溪 早晨》以及龚昌荣主题创作作品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文化交流与专业探讨,旨在精准挖掘本土艺术资源,共探本土艺术与文化创作新路径,提升蓬江区乃至江门市在文化创作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会上,江门市的文艺创作者积极发言,并分享《良溪 早晨》的创作历程与选材考量。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原司长、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指出,当代现实、革命历史和古代历史总体构成了当代广播剧文化建设的三大板块,并强调新农村建设在当下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尤其是随着农村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下一步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重点”。
谈及《良溪 早晨》这一作品时,李京盛表示,该戏剧非常契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关注到了农村人民在脱贫攻坚后的新生活和新故事。他还提到,当前农村题材的创作需要避免平庸化,可从深化地域特点、刻画角色情感归宿等维度来丰富作品内涵。
在谈到龚昌荣主题创作作品时,李京盛表示,当前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趋势是类型化与革命历史的结合,“龚昌荣的传奇经历具有很强的创作潜力,但如何在越来越趋同的创作大环境中,做到尊重历史事实的同时,又能找出这类题材的艺术创新点,这需要创作队伍们继续思考”。
国家一级导演,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组成员王锐则表示,他与江门有着较深的缘分,参与的多部作品都源自江门。他对广播剧版本《良溪 早晨》的创作也充满信心,并指出龚昌荣主题创作作品应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立足人物在广州、江门等地经历的真实故事,进行艺术创新创作。
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坦看来,江门目前已经形成了文化艺术传播现象,《良溪 早晨》和龚昌荣主题这两个作品题材都具备很好的创作潜力。尤其是广播剧版本的《良溪 早晨》,这不仅具备话剧剧本的基础,还融入了丰富的非遗文化、乡村美食等元素。同时,她建议可将该题材打造成为本土微短剧,以文艺作品带动本土文化旅游发展。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副会长关玲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到人物回归、产业创新。她提到,人物回归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回归。同时她也强调,江门是著名侨乡,在文艺创作时应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如在产业发展、故事情节方面要和海外人才、国际交流方面多结合,继而创作出更多“培育新农人、打造新农村,为乡村注入更多新质生产力”的“新”故事。
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会议为蓬江广播剧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接下来,相关部门将深入挖掘本土艺术资源,用好广播剧贴近群众生活、覆盖面广、传播能力强等特点,创作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讲好新时代背景下的蓬江故事,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享受,进一步提高蓬江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