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通道开启江门滨江面海新时代——侨乡的“桥”牌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12-11 07:26   

“台山1号”是江门首座现代化养殖平台,同时也是省内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大型养殖装备。

“台山1号”是江门首座现代化养殖平台,同时也是省内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大型养殖装备。

海信视像科技江门工厂是国内电视行业首个且唯一一个“零碳工厂”。

海信视像科技江门工厂是国内电视行业首个且唯一一个“零碳工厂”。

成立于2021年的广东智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专业研发生产油电混合动力无人机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成立于2021年的广东智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专业研发生产油电混合动力无人机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在江门台山,以国家“单项冠军”企业富华重工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形成百亿元产业规模。

在江门台山,以国家“单项冠军”企业富华重工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形成百亿元产业规模。

    13年前,横跨上海崇明岛与江苏省辖县级市启东市的崇启大桥正式开通,在江苏南通长江出海口架起了“关键一竖”,成为上海长江大桥向北辐射的延伸,打通了启东从交通末梢升级为重要交通节点的“生命线”。

    东看长三角,南望大湾区。

    今天起,横跨黄茅海,连接珠海高栏港区与江门台山市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在大湾区南端架起了“关键一横”,成为港珠澳大桥向西辐射的延伸,直接打通了台山乃至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的连接。

    对于江门来说,这与当时的南通颇有些相似之处。崇启大桥“激活”了南通启东,加速了南通融入长三角核心圈,“大桥经济”下,南通十多年间一跃迈入万亿城市,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与江门直接连通的黄茅海跨海通道,让江门从强滨江属性快速向滨江面海属性转变。由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和在建的深江高铁构筑的“三通道”,将为江门带来难能可贵的“黄金时代”。

    对这个时代,江门筹谋已久,大胆出牌,并非一味等待。

 

    前瞻布局 打造大湾区粤港澳合作新的国家级平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来广东视察,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全新定位: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如今,黄茅海跨海通道架起的这关键一“横”,直接打通位于江门的大广海湾经济区向东牵手的路径。这个平台,正是江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篇文章。

    2019年,由广海湾、银湖湾、镇海湾和川山群岛组成的大广海湾经济区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

    江门这张牌,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发展空间极其广阔。大广海湾经济区规划面积达到3240平方公里,相当于南沙的4倍、前海的26倍、横琴的30倍、河套的832倍,而且开发强度不到6%,放眼整个大湾区,这都是独一无二的。

    最近三年来,江门市委坚定战略研判,牢牢抓住“大桥机遇”,提前谋划“大桥经济”,把江门的发展,置于国家发展大局中进行考量、谋划。

    早在2021年,江门就明确把广海湾产业区、银湖湾滨海新区纳入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南组团之中,而南组团的方向也很明确:主攻与港澳台、RCEP成员国合作,共建大湾区宜业宜居宜游的产业示范区。

    2022年,江门率先成立全国首个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2023年,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正式动工建设,18个产业类、经贸科技文化金融类项目签约落户。这个中心,就位于黄茅海跨海通道江门一端北侧,目的是高水平打造台山乃至江门对外开放区域性高地。

    去年2月,江门首次提出深圳江门合作“在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携手港澳“在广海湾经济区加快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高水平谋划建设国家级重大发展平台。6个月后,江门提出,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战略,与香港谋划建设港邑绿色产业园,共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承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创成果转化。

    今年,江门对大广海湾经济区的谋划是:打造成为国家新一轮开放合作平台,强化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在联动发展融合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携手港澳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梳理沿革,每走一步,江门都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这个“纲”,通过前瞻布局,为大广海湾经济区更好服务战略布局积蓄力量。

    现在,时机已至。

 

    产业实践 “从无到有”培育一批新兴产业

    这几年,江门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给众人。

    10月31日至11月2日,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举行,作为广东唯一应邀参展的地级市,江门在这场盛会上,不仅通过“四航永兴号”“台山1号”等行业领先的船舶与海工装备展示了自己在产业上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还通过一场专场推介会,传递了江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心。

    就在海博会过去一周后,在广州举行的2024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江门招商项目投资总额达603亿元,仅次于深圳、广州、佛山、东莞。而在大会首次设置的专题产业应用场景招商对接活动现场,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专区,也出现了江门的身影。

    与过去大家认识的只有摩托车、小家电、不锈钢、水暖卫浴等传统产业的江门不同,现在的江门,更“新”了。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正成为新阶段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命题,这也是江门在“大桥经济”下,加快实现城市能级跃升,更好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

    一个城市,只有先行先试、敢闯敢拼,才能打开更多的机遇空间,而江门,也敢于打出之前没有出过的牌。

    从首创提出构建“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格局,即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科普体验中心、大湾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江门成功推动江门国家高新区(江海区)成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从推动全球光伏龙头企业隆基绿能在华南地区的第一个制造基地、区域中心级项目落户江门,以其为代表的江门硅能源产业保持着近30%的增长态势,江门正经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城市发展跃升的产业革命。

    近年来,江门开辟硅能源、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盾构机、传感器、安全应急、低空经济等特色产业新赛道,一批新兴产业从无到有;江门更是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氢能源、海工装备等未来产业,为“大桥经济”下深度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新体系打下扎实基础。

    现在,其势已成。

 

    融湾担当 以“江门所能”服务珠西所需、湾区所需

    融合,正成为大湾区现阶段的主旋律。

    长期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不平衡,呈现“东强西弱”的发展特征。《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健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融湾发展”。

    从深中通道,到黄茅海跨海通道,激活的是整个珠江口西岸。这场融湾大牌局,极度考验珠江口西岸城市的协同发展。东联西拓,将是未来珠西都市圈的重要使命。

    6月14日,江门市党政代表团赴中山市考察交流,这是继去年11月中山市造访江门、今年3月珠海市造访中江两市后的又一次紧密互动。这两年,三地在促进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共建和公共服务共享,积极探索珠西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上,开始了更紧密的联系。

    江门,在这场珠西融湾创未来的宏大牌局中,可打出怎样的牌?

    首先是“硬件”上,江门土地面积达9535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占大湾区的1/6,拥有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以及大广海湾经济区这张潜力“王牌”。特别是,近年来江门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更通过规划和错位发展意识整合了土地资源,成功推动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成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5个主平台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

    再是“软件”上,作为中国著名侨乡,祖籍江门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有530多万人。近年来,江门在对接港澳、面向全球方面,主动探索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出台实施全国首部促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在全省率先上线“湾事通”专区、成为全省首个侨汇结汇便利化试点、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正式运营等举措,为打好“侨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更优质的环境。

    如今,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通车,“大桥经济”下,这些“江门所能”,不仅能在服务“珠西所需”上发挥重大作用,更能在服务“湾区所需”中展现更大的作为。

    现在,其兴可待。

 

    声音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

抢抓“大桥经济”,江门大有可为

    近日,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谈及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时说:“抢抓‘大桥经济’,江门大有可为。”

    在毛艳华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其中交通互联互通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将更好地连接珠江口东岸与西岸城市,促进产业的分工合作和要素的便利流动,进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毛艳华表示,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岸区域如深圳、东莞正在推动制造业向更高端发展,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而江门等西岸城市则面临着加快新型工业化、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将有助于东岸的资金、人才和企业更便利地拓展西岸市场,差异性的优势互补将吸引更多的东岸产业转移到江门,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

    江门在大湾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毛艳华认为,江门可以作为生产基地、产业配套基地以及高质量服务的提供区域,如现代旅游业、农业等。江门拥有空间大、生态环境优美、成本低等优势,加上交通便捷,可以更好地降低物流成本,利用这些优势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形成协同发展的态势。

    在毛艳华看来,大广海湾经济区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包括生态优美、空间大、土地成本低等。江门应抓住“大桥经济”机遇,加强设计规划,加快产业布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并发挥侨乡优势,广泛招商,发展开放型经济。

    在具体产业方面,江门可以立足自身的产业基础优势,加强与大湾区中心城市如广州、深圳以及港澳的分工配合。江门在装备制造、家电、五金卫浴等领域都有很大的优势,应将这些产业放在大湾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背景中来发展。

    毛艳华还提到,黄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将进一步完善大湾区的互联互通。通过这条通道,港珠澳大桥的辐射效应将得到更大的发挥,使得江门等地能够更好地承接港澳的现代服务业、科技研发和高端人才等资源,推动与港澳的合作。

    案例

江门双碳实验室:

打造大湾区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基地

    深中通道通车后,今年7月,江门迎来首个来自香港的大型考察团。考察团成员实地考察了江门的营商环境、港资企业发展状况等,在期待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的同时,也在寻找与江门合作的机遇与空间。

    “江门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联合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对我们很有启发。”香港总商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丽丰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姚逸明认为,江门产业基础扎实,一些支柱产业可以加强与香港高校、研发机构的合作,发挥香港科创优势,推进科研成果在江门落地转化。

    3年前,江门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联合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成为粤港“双碳”领域合作最大的前沿科研平台,在全省率先建设“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新模式,并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这也是大湾区首个“双碳”领域的粤港联合实验室。

    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是省科技厅批准的最高级别粤港澳合作科研平台。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建设联合实验室,得到港方高度关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评价“江门双碳实验室是香港与江门合作的代表性、标志性成果”。港科大校长叶玉如院士期待与江门双碳实验室加强合作,建设粤港科技示范平台。

    针对“双碳”目标面临的诸多技术挑战,江门双碳实验室系统布局硅能源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技术、碳计量与生物利用、碳捕集封存与工业利用、“双碳”政策与系统设计五大研究领域,整合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优质科研资源,联合开展双碳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大湾区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基地。

    文/图 皇智尧 张浩洋 曹乃付

(责任编辑: 张宽 二审:钟建基 三审:陈淑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