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平
梁晚年
麦瑞权 凌雪敏 摄
陈少清
说到与澳门“同宗同源、同文同根”,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里,江门的声音一定是最响亮的。“每3个澳门人就有1人祖籍江门”,民间盛传的这句话就道出了两地的历史渊源之深、血脉亲情之浓。
回溯历史,近代以来,澳门成为五邑华侨华人出洋的重要枢纽城市,也是五邑人谋生的重要地域。在澳门的五邑乡亲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在各个领域艰苦奋斗,创造骄人成绩。可以说,澳门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江门五邑的贡献,饱含五邑先辈们的心血。
无论身在何方,这些在外的江门五邑乡亲始终情牵故里,出钱出力出智支持参与家乡建设,助力家乡各项事业,见证并参与了江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策划:谷江民 傅健
统筹:傅健 王平强 曹乃付 王鼎强 朱卫星 王亚方
文/江门日报记者 谷江民 傅健 凌雪敏 黎禹君 朱磊磊
图/受访者提供(署名除外)
崔世平:出钱出力为家乡修建基础设施
“初次回到家乡去葵湖边散步、欣赏圭峰招待所的蚝壳大楼,画面至今记忆犹新。”谈起家乡江门,崔世平表示,浓浓侨乡情,让他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归属感和骄傲,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会长及澳门城市规划学会会长,崔世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工程师,将一张张蓝图变为现实,为澳门的城市建设贡献力量,更是江门这片热土的赤子,始终心系家乡,为家乡的建设积极出谋划策。
崔世平的父亲崔德祺先生,是建筑行业的佼佼者,更是一位慈善家。父亲的教诲常在崔世平耳边响起:“作为澳门社会的一分子,应当扛起责任和担当。”这句话,崔世平时刻铭记于心。他追随父亲的脚步,初中毕业后远赴美国求学,在华盛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土木工程系深造,分别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0年,身处海外的崔世平深切感受到祖国繁荣强盛的重要性,有感香港和澳门即将回归祖国,便毅然返回澳门,决心为自己的家园出一分力。
此后,崔世平常陪伴家人回到家乡新会区双水镇看看,“崔嘉亨村荣获江门市‘文明村’称号令我一直难以忘怀。”崔世平介绍,20世纪80年代,父亲出资改善崔嘉亨村的基础设施,包括全村铺设水泥道路,为每家每户增设自来水供应设备等。后来,崔世平出钱出力为家乡修建鱼塘等基础设施。他说:“我与家人一起见证新会家乡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尤其近年来的发展更是见证大家的生活好起来,我心里也满是温暖和踏实。”
在建设家乡的同时,崔世平欣喜看到了家乡的快速发展:新会陈皮越来越广为人知,一批老字号陈皮品牌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区的龙头企业;开平碉楼等历史人文景观也吸引了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崔世平表示,这是家乡人民文化自强、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也让他看到了江门与澳门两地在交流合作上的广阔空间。
在崔世平看来,江门与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美食之都“金名片”的多元发展定位遥相呼应。此外,江门还是澳门企业投资、青年创业、居民养老、家庭旅游的高质量目的地,澳门也是江门品牌“走出去”的理想门户。
“江门与澳门两地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未来,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可望与江门形成更多良性互动,尤其在文旅会展方面可加强合作,完全有条件共同推动打造大湾区‘一程多站’旅游产品,进一步用好用足两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崔世平认为,澳门可继续加强与珠江西岸城市群尤其江门的合力互推,发挥澳门的独特门户优势,联动其他珠江西岸城市,发挥核心引擎及辐射带动作用。
澳门回归25周年临近,12月11日,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江门与澳门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崔世平对未来充满期待:“随着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交通网络便捷性和政策优越性大大提高,相信未来两地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方面将进一步实现互联互通。两地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更好,而且必然一天比一天好!”
梁晚年:在澳门营造十公里中华文化“长廊”
他是雕塑高手。他设计建造的19.99米高巨型汉白玉妈祖雕像与十二生肖系列大型城雕形成了十公里长的露天艺术博物馆。
他也是绘画大家。澳门大西洋银行2005年推出的澳门元10元面额钞票上,他创作的妈祖像为主图;2003年他的油画作品《郑板桥轶事》以150万元拍出;2005年,他的油画作品《妈祖》又以187万元拍出。
他就是澳门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梁晚年,曾任第三届至第六届澳门特区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
梁晚年1952年出生于江门市,1974年在江门市文化局从事舞台美术设计,1979年移居澳门。1995年澳门中国画院成立,他任院长至今。同时,他还兼任澳门雕塑院院长、澳门妈祖文化慈善会主席、澳门江门同乡会副会长。
在梁晚年的心中,中华文化的位置举足轻重。
澳门回归前,当地政府建设了不少中葡友好纪念城雕,但均内定由葡萄牙艺术家创作。梁晚年呼吁给华人艺术家竞标机会。最后,梁晚年设计的妈祖像中标,并成为澳门的新地标。
“天后妈祖是华人的女神,澳门外文名MACAU就是从澳门妈阁庙谐音而来。她和澳门历史血肉相连,是澳门百年沧桑的见证。”梁晚年侃侃而谈。
据介绍,妈祖像设计理念是“高”,焦点是“神”。“高”是指外形高,达19.99米(纪念澳门1999年回归);物料质量高——汉白玉;文化内涵层次高。焦点是要出“神”。公元四世纪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写神。历来论传神论者大抵有两种意见:一是坚持贵神贱形求离形得似;二是坚持形神兼得,由形似求神似。梁晚年尝试从中汲取营养。
因为梁晚年的出色表现,在澳葡政府结束对澳门统治的最后时刻,梁晚年再一次把中国传统符号十二生肖的形象矗立在澳门的交通要道上,给中西文化合璧的澳门又增添了一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艳色彩,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2009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梁晚年将大型翡翠玉雕《滴翠盈银》捐赠给北京人民大会堂珍藏。这座大型翡翠玉雕以妈祖造像为题材,雕像总重量达3.8吨,是妈祖题材翡翠玉雕的世界之最。
在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梁晚年又主笔创作巨幅国画《澳门揽胜图》,抒发艺术家们对盛世濠江的热爱之情。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梁晚年《红色经典》艺术选展暨座谈会在澳门隆重举行,各界人士共同回顾艺术家历年创作的红色经典作品,致敬初心,讴歌新时代辉煌成就……数十年来,梁晚年不遗余力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澳门这条纽带向世界辐射传播出去,为发扬澳门特色文化,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维护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助推国家软实力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梁晚年还多次为灾区组织捐款。2010年8月19日,在纪念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诞辰204周年之际,梁晚年将自己精心创作的陈享铜像捐赠给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拱北里。铜像高1米左右,面部表情严肃,神采奕奕,展现出一代武术宗师的风范。梁晚年表示,希望通过捐赠陈享铜像,溯源归宗,以表崇敬之心,同时也为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尽绵薄之力。
“建议江门充分利用好侨资源。向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学习,想方设法,发动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为建设现代化江门贡献更多的力量。我相信,江门的明天会更好!”谈到家乡的发展,梁晚年充满期望。
麦瑞权:建设澳门政权移交大典临时场馆
随着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纪念日脚步声渐近,前澳门直选立法会议员、五邑大学董事会董事麦瑞权博士格外忙。他频繁穿梭于各大高校与学术机构,12月9日更受邀到五邑大学进行主讲“讲好澳门故事——澳门人眼中的中国共产党”课题,分享自己与澳门、与祖国同发展共命运的故事。
在演讲台上,麦瑞权乐于与大家分享他与家乡江门不解的情缘。麦瑞权祖籍江海礼乐,自1999年承接澳门政权移交大典临时场馆建设重任以来,他的事业便与家乡江门紧密相连。
当麦瑞权创立的澳门瑞权工程有限公司,接到澳门政权移交大典临时场馆工程时,离澳门回归祖国已不足5个月。时间紧迫,麦瑞权全身心投入其中。作为在澳门出生长大的他,把场馆建设工程看作爱国爱澳感情的奉献和一份中国人的使命。
工程采用钢结构,需要大量的专业烧焊工人,麦瑞权首先想到了家乡江门。当时江门机械厂和江门甘化集团的工人在业内颇有名气,且两地相近,立足澳门、背靠祖国是最理想的方案。“江门乡亲给予我鼎力支持,很快就召集了百多名工人。两地工人不分你我,风雨同舟……”麦瑞权回想起那段时光,依然深受感动,“最终,我们排除万难,在12月中旬提前完工,让国家护旗队能提前操练,保证回归时五星红旗准时升起。当场馆灯光亮起的一刻,骄傲和成就感涌上心头!”
正是家乡与澳门携手,不计得失、全力以赴,为澳门回归这一历史性时刻的顺利呈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由于江门机械厂很多工程师都是五邑大学培养出来的精英,因此,麦瑞权与江门及五邑大学之间的纽带更加牢固,情感更加深厚。
作为五邑大学校董,麦瑞权围绕五邑大学发展建设,致力于为学校搭建江门与澳门两地的人才交流平台,帮助学校加强应用型大学建设。今年5月9日,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特别邀请澳门瑞权工程有限公司,举办了一场工程学科专场招聘会,不仅为五邑大学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企业也由此吸纳了一批优秀建筑人才。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澳门青年对祖国认同感对于国家的凝聚力和发展至关重要。”麦瑞权说,“我愿意为两地青少年交流搭建平台渠道,推动两地新一代青年人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在江门与澳门的合作交流中,麦瑞权尤其关注两地青年的交流。如今,麦瑞权把每年一度在家乡礼乐街道敬和村举行的敬老活动交给了自己的孩子来组织,希望能加深孩子与家乡的情感联结。在麦瑞权看来,两地青年的联结,除了乡情,还需要有更实在的发展基础作支撑。麦瑞权这些年来推动多批澳门青年走进江门了解中华文化,参与工作实践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祖国发展的脉搏。在担任江门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期间,麦瑞权围绕江门澳门两地青年文化交流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澳门与祖国命运与共,祖国好,澳门才好。”麦瑞权深情地说,“未来,希望江门可以加强设计,依托本土高校、企业资源与澳门实现政产学研深度合作,从而吸引更多澳门青年北上发展,促进两地产业共荣、文化共融,乡情共鸣。”
陈少清:为家乡筹款捐款建设医院和新农村
“现在江门发展很快,不仅城市道路变得宽敞了,市容市貌也更加大气,跟以前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谈起江门的人、物、事,说起江门的经济、城市、人文,澳门江门同乡会会长陈少清如数家珍,言语间满是深情。
陈少清出生于江门鹤山,自幼便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前往澳门打拼后,他像是一座坚实的桥梁,将两地紧密相连,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促进江澳交流的事业中。
1982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改变命运的渴望,陈少清毅然告别熟悉的家乡,踏上前往澳门的逐梦之旅。凭借着敢为人先、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陈少清从一名送货员一路摸爬滚打,逐渐成长为澳门西药行业的翘楚。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尽管在澳门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但陈少清心中那份对家乡的眷恋与牵挂,从未因距离和时间而有丝毫褪色。“以前每年我至少会回来两次,一次是春节,另一次是我奶奶的生日。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回来的次数更加频繁。”故乡的山水、亲人,始终是他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也是他践行社会责任、回馈家乡的动力源泉。
多年来,陈少清积极参与家乡鹤山的建设,累计捐款近百万元,家乡随处可见他的爱心印记。
“从小在鹤山长大,让我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能为家乡做些事情,我觉得非常荣幸。”陈少清一直关注着鹤山的发展。1999年,他加入澳门鹤山同乡会,并于2015年当选为澳门鹤山同乡会会长,助力家乡公益事业发展和推动江澳合作交流。
多年来,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在鹤山这片土地上播撒着爱心与希望的种子。2015年,陈少清精心组织址山卫生院门诊综合大楼慈善筹款晚宴,并主动捐款25万元;2016年,他发动址山镇四九江津村幸福新农村建设筹款,共筹得180多万元,其中他自己捐款36万元。
“祖国好起来了,家乡好起来了,我们也就会跟着好起来。”陈少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出走半生,变的是人的年龄和模样,不变的是乡音和乡情。40多年来,陈少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不管我走到哪里,都会感觉很自豪,因为我是江门人。”陈少清深情地说。
多年来,江门一直是澳门同胞的投资热土。在陈少清看来,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大湾区建设大步迈进,江门深入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相信乘风而起的江门和澳门两地合作定会朝着更广领域、更深层次阔步前行。
在“三通道”历史机遇下,江门和澳门两地的距离被大大拉近。作为澳门江门同乡会会长,陈少清带头举办活动搭建交流平台,组织会员考察学习,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厚植会员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更加珍视和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
陈少清表示,他愿意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更多澳人澳企到江门投资兴业,鼓励澳门青年投身大湾区创业就业,不断加强两地产业协作、经贸合作、人文交流。
同时,他也希望江门能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吸引有志于建设家乡的年轻人回乡成就事业、实现梦想,为两地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点评
澳门文献信息学会理事长杨开荆:
当好“超级联系人”促进两地发展
江门与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历史上人员往来密切,由此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地缘名人文化现象。
如今,定居澳门的江门籍乡亲大约有20万人,在澳门社会亦有诸多江门籍的知名人士,如澳门第三任行政长官崔世安、前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前任澳门特别行政区保安司司长张国华,以及多位立法会议员等。这些能人志士从江门走出去闯荡,又一直心系江门,缠绕在心底的是千丝万缕的乡情。他们爱国爱乡,致力于推动江澳两地各个领域间的合作,是两地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强大推力。
过去20多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一国两制”制度给澳门带来的发展变化。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江门各种优势机遇交汇叠加,各种重大利好叠加集聚,与澳门的距离也进一步拉近,两地合作大有可为。在澳门的五邑乡亲,应该当好“超级联系人”,为澳门和江门两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方面要持续发挥社团的优势和作用。例如,澳门江门同乡会在短短20年时间内团结乡亲、服务家乡,凭借着不俗的社会影响力、号召力,现已成为澳门最大的社团组织之一,也是澳门五邑籍社团的杰出代表。接下来,我们要通过社团持续拉近两地的人心距离。
另一方面要“以老带青”,增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认同感。就目前来说,在内地发展的江门籍澳门年轻人还不多。比如,可以把“江澳地缘名人文化现象”作为一张文化名片,把这些名人的故事串联起来,放在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展示,从而更好地凝聚情感。未来,还要积极传递、分享家乡乃至内地的惠澳政策,为澳门年轻人进入内地创业、就业和生活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