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江门素有“中国侨都”美誉,文脉深厚、英才辈出,崇文重教蔚然成风,与港澳教育交流合作密切,在交通区位、发展空间、办学成本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依托这些优势,江门加强与澳门开展教育合作,动作不断,亮点频出。比如,澳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五邑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联盟;五邑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免试推荐五邑大学本科生到澳门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同时与澳门大学、澳门管理学院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学历互认等多形式合作办学。
近年来,江门更是深入实施“港澳融合”“人才倍增”工程,推动与澳门等地开展多层次教育合作发展,努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新生态,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新高地。
策划:谷江民 傅健
统筹:傅健 王平强 曹乃付
王鼎强 朱卫星 王亚方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凌雪敏
胡晴晴 李嘉敏(除署名外)
广东江达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冯美莲:
为家乡涉外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如今,冯美莲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受访者供图
“我立志成为一名律师,运用法律的武器,为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人们发声,为他们争取应有的权益。”秉持着这份初心,2007年,冯美莲在澳门成为了一名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处理民商事案件。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持续加速推进,湾区城市间的“软联通”正日益深化,江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试点城市之一。冯美莲依然清晰记得,2023年6月15日,自己接过了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证书,成为第二位获准在江门市执业的粤港澳大湾区律师,开启往来江门、澳门的“双城生活”。
这意味着,作为广东江达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的冯美莲,可以触达的业务范围更广了,也可以为家乡涉外法治建设添砖加瓦了。但因澳门与内地司法制度有一定差异,她面临的工作挑战也更大了。为尽快熟悉内地司法体系,冯美莲在江门参与各类法律论坛、培训,每每遇到不懂的地方,都会虚心请教。
以案促提升。在冯美莲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的过程中,湾区律师在涉外法律服务的作用在一个个跨境案例实践中也逐渐凸显。恩平某企业被澳门一合作企业拖欠货款,澳门企业负责人“玩失踪”。作为华侨华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聘用的调解员,冯美莲负责调解这宗案件。她利用自己的澳门资源以及办案经验,找到了“失踪”的澳门企业,与涉纠纷企业通过线上沟通调解方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动双方握手言和。“最后一次调解时,我在午饭空隙打开电脑,一屏连接三方,帮助双方厘清证据事实,确定还款方案,签订调解协议。”冯美莲表示,“内地探索出了许多线上调解的方式途径,为双方当事人、律师节省时间和金钱成本,大大提升效率。目前,澳门的调解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一次次司法实践,让冯美莲感受到江门良好的商业环境和法治条件。近年来,江门出台了《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携手深圳国际仲裁院打造深国仲江门中心,并首创“华侨调解+国际仲裁+司法确认”模式,有效破解了涉侨商事法律事务办理难、域外法律查明难等问题。
“这一年多来,我接到了许多关于澳门跨境诉讼的法律咨询,无论是从市民群众需求来看,还是从江门法治环境建设的角度来看,我都感受到了这里给予了律师很大的舞台。”冯美莲说,“希望江门可以完善涉外法律人才库,加强两地律师的交流学习,带动澳门律师多来江门感受这里的城市环境和法治氛围。另一方面建议江门强化与港澳的规则对接,深化合作机制,以促进两地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的互联互通,增强法律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五邑大学推免至澳门高校研究生黄倩钰:
两地教育合作为学子提供更广阔空间
黄倩钰认为是五邑大学的精心栽培,才让自己被澳门高校录取。
“收到Offer太快乐啦!澳门见!”今年,收到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黄倩钰兴奋不已。
近年来,五邑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免试推荐五邑大学本科生到该校攻读硕士研究生,黄倩钰就是其中一员。这位22岁的广州姑娘,本科就读于五邑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今年获得推免资格,目前在澳门科技大学攻读环境科学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推免政策为江门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升学选择空间,拓宽了我们的发展道路,促进了江门和澳门教育资源的交流和人才的流动。”黄倩钰在澳门的学习生活十分充实,并表示,两地教育合作让江门学子吸收澳门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有利于江门的文化特色和教育成果在澳门传播。
母校栽培至关重要
本科毕业之际,摆在黄倩钰面前的主要是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条道路。“如果选择就业,能较快地步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但我深知自身对于专业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更渴望在学术领域进一步深耕。”黄倩钰说。
得益于在本科期间的学业成绩、在校参加的科研项目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黄倩钰成功获得推免资格。
至今,黄倩钰没有忘记当时收到Offer的激动与兴奋。“澳门高校独特的国际化教育视野、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课程体系、丰富的国际交换生项目以及广泛的国际学术合作机会,都与我对未来学术成长和国际视野拓展的追求高度契合。”黄倩钰说,澳门科技大学是一个能让她拓宽视野、挑战自我的平台。
对于母校五邑大学,黄倩钰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在她看来,近年来母校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港澳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与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合作的研究生保荐计划,为江门学子报考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与此同时,五邑大学为学子提供了多元拓展的专业学习平台,以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为例,汇聚了众多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诸如高精密的核磁共振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一流实验平台,为他们的实践研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为我们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都给予极大的帮助,这让我得以顺利通过面试被澳门科技大学录取。”在黄倩钰心中,五邑大学是她深耕专业知识的始发地,自己的进步都离不开母校的精心栽培与老师们的悉心教导。
在澳门学习生活收获满满
当前,黄倩钰在澳门的学习生活收获满满。“在学术上,能够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同学,在课堂讨论和学术交流中常常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黄倩钰笑着说。
而在生活方面,澳门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独特的节庆活动,让黄倩钰深深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在极大丰富生活阅历的同时,也培养了她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心态。
黄倩钰认为,江门和澳门在历史文化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底蕴,侨乡文化源远流长,而澳门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城市发展上,两座城市在城市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追求与投入,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生活习惯上,两地都有着对传统美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在日常的饮食偏好和餐饮习俗上有不少相似之处。
“在澳门看到澳门江门同乡会活动中心,亲切感油然而生,让我感觉江门离我不再遥远。”在五邑大学度过的四年学习时光,让黄倩钰对江门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情感与深刻的记忆。她表示,未来将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践行者,同时非常期待有机会回到江门工作,为这座给予她成长机遇的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咖啡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执委汤锦卿:
让我们的咖啡设备走出国门
“三喜临门”的汤锦卿,期待国产咖啡设备引领全球。 受访者供图
距离澳门回归25周年还有几天,汤锦卿已有“三喜临门”。
一喜,公司原创的咖啡拼豆机,喜出望外地落户在了精品咖啡产国卢旺达的国家农业出口发展委员会直属咖啡实验室,并将在卢旺达每年的生豆赛(The Best of Rwanda)中亮相并大显身手。
二喜,这款拼豆机在第136届广交会上,入驻江门制造展区“C位”,频频开单大卖,广受外商欢迎。
三喜,发在小红书上的拼豆机,凭借其特有的自动化咖啡秤豆功能,由于可以实现自动快速精品咖啡豆的试管分装,立刻吸引了迪拜烘焙厂商客户的关注下单。
而这款拼豆机的外观上,赫然印着一串字母“REDXKEY”,意思是“红色密码”。
“孟晚舟返回祖国后在机场演讲时说,‘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我们也怀有同样的心情,希望我们的咖啡设备能够解决行业痛点,走出国门,为国增光!”汤锦卿说。
在江门新会出生,在澳门长大,后来又到澳大利亚留学,然后在江门创业。细算起来,汤锦卿回到家乡江门创业已有22年。从普通话都听不懂的热血青年,到诚品咖啡品牌创始人以及中国咖啡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执委,如今她早已是国内咖啡行业知名专家,业内无人不晓的汤小姐。
汤锦卿老是自嘲,自己明明什么也不缺,但就是爱折腾。往哪里折腾?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让侨都咖啡,向世界进发;让中国咖啡产业,链接全球。
“刚从非洲转了一大圈回来,我真的觉得,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情。”20多年前,汤锦卿从澳门回到家乡江门开了咖啡工厂,把咖啡豆和咖啡器具供应给当地乃至全国的咖啡店。除了是企业家,她还有两个特别的身份:江门市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及咖啡专委会主席。
为了把“侨都咖啡”的名声做大,汤锦卿常常忙前忙后把上千家咖啡企业代表聚在一起,还牵头组织了不少颇具影响力的咖啡主题活动,如世界咖啡拼豆师大赛、第一届中国侨都(江门)咖啡文化周等,举办地都在中国侨都——自己的家乡江门。
“咖啡文化周活动为什么能一举成功?”汤锦卿认为,在江门,归侨有喝咖啡的习惯,消费群体扎实,产业链基础深厚,“江门发展咖啡产业,不是在喊口号,而是拥有天时地利,因而顺理成章”。
在汤锦卿看来,对产业链帮助最大的,永远是创新。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很“硬”的科技,服务理念的突破,同样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今年5月,汤锦卿决定再次创业,她拉着曾在东莞松山湖XbotPark国际机器人基地工作的吴杨博士一起,入驻位于江门高新区的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以下简称“双创园”),勇闯咖啡产业新赛道:成立红博智咖(江门)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并生产一款全球首创的咖啡智能拼豆机。
据汤锦卿介绍,这款设备重点解决2个行业痛点。一是通过精准拼配每一杯咖啡,让每一杯咖啡成分和品质标准化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定制。二是实现智能秤豆,解决上游产业链在杯测、厂区出样等环节的效率问题。
入驻半年多来,在双创园的扶持下,他们公司的产品频频出现在创业嘉年华、投融对接会等活动现场。最近,这款新品已经实现了量产。翻翻汤锦卿这半年的朋友圈,澳门、江门、珠海、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乃至卢旺达、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从粤港澳大湾区,到国内一线城市,再到国外咖啡主产国,汤锦卿在这些地方都忙得不可开交。
“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帮我们免了租金、物业管理费和公共水电费,双创园也提供了很好的创业环境和孵化服务,让我们可以安心地全国跑、全球跑。”汤锦卿说,得益于祖国强大的基建,大湾区范围内出差几乎没有距离感。“我去过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最让我感到安心的,还是祖国。希望我们在咖啡设备领域,也能有引领全球的一天”。
台山市荟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办人阮智豪:
发挥专业所长助力台山发展
优越的营商环境让阮智豪选择台山。
“我来台山考察过一次,就决定在这里创业了。这里的营商产业环境,快捷高效!”今年,来自澳门的一名博士,也是一名创业者,阮智豪在一次考察交流中偶然发现了台山蕴藏的创业机遇与优越的营商环境,随即决定与合伙人李彦彤——一位祖籍台山的港澳同胞,共同在台山大广海湾青创智谷设立新公司,计划将个人专业优势与台山的地方特色相结合,致力开拓市场。
人才是区域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力。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还是文化传承,都离不开人才的智慧和创造力。江门台山正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举措,以台山大广海湾青创智谷为平台,吸引越来越多来自港澳及海外的高端人才汇聚,共绘大湾区发展蓝图。
希望帮助台山企业更好走向市场
走进台山大广海湾青创智谷,迎面而来的是崭新的办公大楼。这里的9楼,正是阮智豪团队的所在地。
“我们注册的公司叫台山市荟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正式入驻大广海湾青创智谷了,这里的创业平台有专业的孵化团队,通过团队的服务,我们一步步落实好团队打造计划,期待完整的团队建立起来。”阮智豪表示。
阮智豪是澳门城市大学商业管理博士,同时兼具澳门科技大学金融学硕士及加拿大汤普森河大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双专业学位的丰富学术背景。多年来,他以网络为平台研究传播发展趋势,也专研以AI为工具辅助营销分析。
“台山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帮助台山企业更好地走向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台山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期待以我们自己的所长,助推台山发展。”阮智豪表示,他们的公司专注于将自动化技术与智能学习技术融入市场策划,通过AI技术提升市场营销效率、优化广告投放策略、实现个性化营销以及深度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智能化、高效能的市场解决方案。
“这里有‘小管家’跟进我们的各项需求,还可以及时传递最新的政策消息,这就是我们觉得选择在台山创业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我们计划打造一个团队,吸引更多有意向做营销的台山人才加入我们。”阮智豪期待为台山带来先进的科技理念和市场策划方案,创造更多可能。
助推大湾区教育人才领域合作
阮智豪公司的入驻,不仅是对台山营商环境的认可,更是大湾区教育人才领域合作的一个缩影。台山通过构建完善的孵化体系和优质的服务环境,以及台山大广海湾青创智谷这个优越的创新创业平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港澳及海外的高端人才汇聚于此。
2022年6月,台山大广海湾青创智谷正式启用,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依托启迪之星全球网络,创新打造“飞地”模式。通过构建“1+X+3”服务体系,设立台山市外“飞地”中心,打造青创前驱、产业前孵、人才引入三大平台,为港澳及海外人才提供创业舞台。
同时,台山大广海湾青创智谷构建“招商引智+孵化投资+创业培训+产业赋能+就业扶持”五位一体运营体系,紧紧围绕台山市重点产业,联动政府、产业、学术、研究、金融、服务、贸易及媒体等多方资源,形成强大服务合力。这一举措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了人才的集聚与企业的成长,为台山乃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截至今年11月,台山大广海湾青创智谷已累计引入72个项目(团队),其中港澳项目12个,海外华人华侨及留学归国创业项目13个,带动就业创业249人,引入高层次人才42人,包括5名博士和12名硕士。“台山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贴心的服务,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期待未来能通过台山大广海湾青创智谷,开展更多的合作交流,让更多高端人才选择台山作为创业的起点和梦想的舞台。”阮智豪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