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二楼, 聊透“小粉葛”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12-30 09:14   

    眼下正值粉葛采挖上市的好时节,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鹤山粉葛”的重要产区,鹤山市共和镇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该镇今年粉葛种植面积约53公顷,产量约1200吨,较上一年均有所提升。

    但对于这个成绩,当地镇村干部却认为“不太够看”。毕竟,共和镇虽有着近200年的粉葛种植历史,区域内土地肥沃,能做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不少,但其规模、产量、品牌,比起周边的新会陈皮、杜阮凉瓜等,要逊色不少。

    12月27日上午,共和镇在平汉村委会举行粉葛丰收节。庆祝丰收的同时,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小型座谈会,邀请江门、鹤山两级农业农村部门有关领导,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结对高校农业专家,以及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种植户等共十余人,共同为粉葛产业“把脉”,力求来年能把这篇土特产文章写得更扎实、漂亮些。

鹤山共和镇粉葛粉质多、味甘甜、无渣,接下来如何发展粉葛产业亟待破题。

    “希望在农业农村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帮助下,有朝一日共和粉葛(鹤山粉葛)也能像周边农产品一样以高附加值形象示人。”当天,在平汉村委会二楼会议室里,共和镇挂职党委副书记、平汉村党委第一书记尹相谛首先抛出话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开来。

    种植户首先打开话匣子:

    “咱们的粉葛个头太大,市民买回去分几次才能吃完,影响零售。”

    “种植周期太长了,年初种,年尾收,十个月才出货。”

    “很多人都有种植手艺,但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

    ……

    一个个“病症”摆上台面,与会“智库”们开始“对症下药”。

    “个头大不是问题,周期长也不是问题。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差点文化的味道。”刘家峰是土生土长的平汉村人,目前在江门做农产品宣传推广方面的工作。他认为,关键是要给粉葛做品牌赋能,让它摆脱蔬菜标签,把价格做上去。去年,他专门回村里包了一块地种粉葛,求教高校农业专家研究改进种植技巧,通过配土、借光、控根器等手段,致力生产出单个25公斤、50公斤的粉葛。

    “这不但是咱们粉葛的宣传噱头,也有助后续的深加工,技术成熟推广后村民们都可掌握,到时候大片荒地也可利用起来,还可以在过年时作为礼品来销售。”刘家峰对粉葛的附加值前景有不小的畅想。

    深加工打品牌好是好,但用鹤山当地人的话来说,像“烧银子炖燕窝”,谈何容易。

    “一个产业要旺起来和长久保持下去,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科技交流科科长邓雪认为,立足当前实际,应“以销促种”先把农户的种植积极性稳住。她建议,短期内可考虑对粉葛进行粗加工,切片包装、打上标识进入超市;与江门市内的知名酒楼餐厅联合推出粉葛菜品,争取纳入“十大名菜”“十大碗”系列。同时与预制菜企业合作,形成粉葛扣肉、粉葛焖鹅等预制菜产品。宣传上可借力相邻的“杜阮凉瓜”名气,一起合作打造连片的农特产品示范窗口,捆绑进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北有山参,南有葛根。粉葛跟北方的山参一样是药食同源的农产品,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保健作用,但目前来看,它的药用功效不为太多人所知,接下来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其品牌价值。”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杨暹带来了他的看法,并针对产销链条上的品种改良、栽培模式、深加工产品形态等提出相应建议。

    对于做葛粉、葛干等深加工产品,平汉村天润农场负责人袁志良认为“很值得干”:“共和粉葛粉质多、味甘甜、无渣,单我们农场每年至少需要20吨粉葛用来制作葛粉条,在珠三角和港澳都卖得不错。”

    听完大家的意见建议,分管农业工作的共和镇党委委员黎明说,共和镇将扛起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的担当,切实把共和粉葛、鹤山粉葛文章写好,让村里的农户种得放心、卖得开心,长期端稳这个土特产饭碗。

    当天的活动还安排了农产品认购环节,出席活动的多家企业积极响应号召,现场认购粉葛超1200公斤,认购所得将由天润万禾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慈善捐赠,用于支持共和镇“百千万工程”建设工作。

(责任编辑: 陆世杰  二审:陈淑婷  三审:宁园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