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触网”低龄化, 如何科学应对?
600多人参与本报问卷调查:半数学龄前儿童每天上网少于30分钟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1-06 07:27   

学龄前儿童网络接触情况调查问卷结果

    在餐馆的角落、拥挤的公交车内,或是公园的悠闲午后,不少孩子手中紧握的不是色彩斑斓的玩具或画笔,而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他们低头专注,指尖在屏幕间灵活跳跃,观看动画片、浏览短视频、玩游戏……这一幕幕场景,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学龄前儿童“触网”低龄化的严峻现实。

    在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推进下,学龄前儿童(3—6岁)与网络世界的接触变得日益频繁且普遍。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家长们的深切忧虑,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报发起了一项关于学龄前儿童网络接触情况的问卷调查,并深入采访了众多家长、一线幼儿教师及学前教育专家等,共同探讨“触网”低龄化的现状、成因、影响及破局之道。

    文/江门日报记者 陈慕欢 吕中言

    A

    现状:“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

    近日,记者通过“江门日报”“青苹果校园”微信公众号,以及“问卷星”小程序等,面向江门家长发布了“学龄前儿童网络接触情况调查问卷”,截至发稿时,超600人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已首次接触网络,其中3—4岁占比45%,5—6岁占比21%,更令人惊讶的是,有26%的孩子在3岁之前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仅有8%的孩子在学龄前尚未接触网络。这表明,网络已经渗入到学龄前儿童的生活中,成为他们日常活动的一部分。

    电子产品玩得早、放不下,这成了许多学龄前儿童家庭共同的烦恼。家长黎女士苦恼地表示,自己6岁的女儿早在一岁多就已经和手机有了“亲密接触”。“孩子小时候特别挑食,喂饭特别费劲,偶然间我发现用手机播放儿童卡通片能让孩子乖乖吃饭。但没想到,这却让孩子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每次吃饭都必须看手机才行。”黎女士皱着眉头说,虽然现在孩子吃饭时不看手机了,但平日里总是嚷着“无聊”,要求刷短视频、玩游戏。

    学龄前儿童在网络上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娱乐方面。观看动画片或儿童节目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比高达60%;刷短视频也颇为流行,占比35%;玩游戏同样是孩子们常见的网络活动,占比32%。此外,和亲友进行视频/聊天(占比25%)以及线上学习(占比20%)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家住蓬江区的市民张海萍便提到,她的孩子虽然只有4岁,但已经有一年多的“网龄”:“他能在手机屏幕上娴熟地滑动,观看短视频。如果不制止,可以连续刷几个小时的短视频,完全没有自我控制的意识。”

    在设备使用方面,家长们普遍拥有的智能手机(占比44%)成了学龄前儿童最常用的上网设备。其次是平板电脑/电脑(占比29%),智能电视/盒子(占比13%)、电话手表(占比9%)等使用的孩子相对较少。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学龄前儿童上网时长总体上是可控的。15%的孩子很少或者没有上网,50%的孩子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少于30分钟,20%的孩子上网时间在30分钟到1小时之间。然而,仍然有10%的孩子上网时间在1—2小时之间,5%的孩子甚至每天上网超过2小时。这提醒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并引导学龄前儿童的健康上网行为。

    B

    成因: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导致“触网”低龄化的成因是什么?家长们认为,这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一方面,家长因忙于工作而缺乏时间陪伴孩子,加之家庭成员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得孩子倾向于通过网络寻求娱乐和陪伴。

    张海萍和爱人都是忙碌的上班族,经常需要加班,因此儿子从出生开始便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张海萍坦言:“由于孩子在家的时间比较长,爷爷奶奶的精力有限,无法满足孩子过多的互动需求。渐渐地,手机成了孩子在家打发时间的‘法宝’。从3岁开始,孩子就‘触网’了,网瘾也越来越大,即便上了幼儿园后,这种网瘾依旧在延续。”更令人担忧的是,张海萍的儿子在网络环境中接触到不少低俗、暴力的语言,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对话中,常常“语出惊人”,让家人十分头疼。

    家住新会的陈女士对此也深有体会。她的儿子今年6岁,正在读幼儿园大班。由于夫妻二人工作繁忙,还要同时照顾读小学的大女儿,对小儿子的管教便相对疏忽。而奶奶作为小儿子的主要照顾者,却是个重度“手机迷”。小儿子经常抢着玩奶奶的手机,奶奶为了让他不吵闹而妥协,结果导致他越来越沉迷于网络。“我们意识到,对于管理和限制孩子接触网络,家庭成员之间应该达成共识,共同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策略。”陈女士感慨道。

    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因素也不容小觑。网络娱乐内容的丰富多样、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和易于获取,以及线上课程的兴起等,都是推动“触网”低龄化的重要因素。相比图书、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移动终端能为孩子提供声光电影音的强烈刺激,同时各类资源方便易得,无论是儿歌音乐、动画片还是早教课,都一应俱全。加之操作简单上手、适应场景丰富,自然而然成为家庭育儿的重要工具。

    C

    影响: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出现

    “触网”低龄化现象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多方面的复杂影响。网络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们能够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和知识。然而,视力下降、睡眠不佳以及注意力分散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日益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家住江海区的林女士就深切感受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她表示:“上幼儿园以外的大部分时间,我儿子都是抱着手机看,好像‘住’在了手机世界里。他现在越来越不喜欢与人交流,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也渐渐降低,专注力明显下降。一旦没收他的手机,他就会哭闹不止。我真的很后悔让儿子过早接触手机和网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林女士采取了严格的手机管控措施,增加了与儿子的户外互动时间,甚至为他在培训机构报了“感统训练课”,但目前来说效果并不理想。

    新会一所民办幼儿园的梁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她表示,近年来孩子们的视力问题日益严重,一个三十人左右的班,一般都会有四五个孩子戴上了眼镜,这与他们使用电子产品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梁老师还观察到,短视频平台推送一些内容低俗、恶搞的视频很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看了容易模仿。“一些性格好动的孩子在过度接触网络后,更容易将自己代入网络角色中,表现出调皮捣蛋的行为。”梁老师说。

    江海区博实乐幼儿园园长董戈兰着重指出学龄前儿童“触网”对专注力的负面影响。她表示,移动终端丰富的声光电效果及“高潮化”内容对孩子构成强烈刺激,而当孩子步入学龄期,课堂环境的刺激相比之下显得单调,导致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此外,她还提到,过度依赖手机和网络会削弱亲子关系。“一些父母常以忙碌为由,让手机‘陪伴’孩子,手机俨然成了替代性的‘奶嘴’。然而,学龄前儿童最需要的是亲子依恋,这种情感联结能给予他们安全感、满足感和促进身心发育。如果互联网成为亲子互动的替代品,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将逐渐减少,这对孩子的成长同样是不利的。”董戈兰说。

    那么,孩子到底几岁接触网络才合适呢?五邑碧桂园中英文学校校长方之武表示,这个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存在不少争论。但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触网”宜迟不宜早,最好在小学以后再考虑。他解释道:“现在使用的手机网络与过去的电视不同,手机网络中有更广泛的信息接收选择,同时呈现交互属性。对于自制能力一般的学龄前儿童来说,这种诱惑力较大。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就沉迷通过手机网络去看世界,就会缺少对社会的探索、对现实生活的摸索等多方面的刺激,这并不利于他们的大脑发育和个人成长。”

    D

    破局:家校社协同,共筑保护网

    面对“触网”低龄化的挑战,如何破局成为关键所在。调查问卷显示,家长们普遍认为家庭加强监管、设定上网时间、正确引导是最重要的。同时,他们也希望学校能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孩子们的网络素养。此外,政府出台政策保护幼儿免受不良网络内容影响以及开发适合幼儿的网络教育资源也被家长们视为重要措施。

    家长林翠婵认为,家长在对孩子的网络使用管控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为了从源头上减少两个孩子使用手机的频次和时间,林翠婵和家人给予了充分的陪伴与引导。“我经常带孩子们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以此丰富她们的文化生活。”林翠婵说,她还坚持参加大女儿学校组织的“养机场”活动,即每天设定一个时间段,将手机放入盒子里,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共同开展家庭娱乐活动。

    同时,林翠婵还强调了家校指引和监督的重要性。“孩子们在幼儿园、学校经常讨论网络上的新鲜事物,并互相传授获取这些内容的途径,这使得他们在意识上很难抗拒网络的诱惑。”林翠婵表示,“对于网络和电子产品,宜疏不宜堵。学校、家庭应通过积极的交流和引导,让孩子了解接触网络的利弊。”

    新会一所公办幼儿园教师曾老师也分享了幼儿园在应对“触网”低龄化问题上的做法。幼儿园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孩子们了解电子产品的危害及正确使用方法,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科学、规范地使用教学设备。此外,幼儿园还开设了专门的父母课堂,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的问题。

    董戈兰认为,幼儿园和家长要共同建立纯粹的“游戏互动思维”,明确学龄前阶段孩子最需要的活动和游戏。幼儿园要开发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与活动课程,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沐浴阳光,在运动场奔跑;家长方面,则需要增加高质量陪伴的时间,通过参与各类互动游戏,逐步向孩子渗透时间和规则意识,从而帮助他们削弱手机的吸引力。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和科技主导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成了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不可避免要经历双重挑战——既要善于利用这些先进的网络设备,又必须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保持自我,不迷失方向。”广东省学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带头人张富洪教授说。

    面对这一挑战,张富洪进一步从法律和政策层面阐述了家校社协同努力的必要性。“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了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关键作用,要求家长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合理安排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培养其良好的网络素养。而即将于2025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学前教育法则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原则,要求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为儿童提供健康、安全的教育环境,其中自然也包括网络环境。”张富洪强调,“政府则需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网络监管,为儿童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只有家校社三方协同努力,才能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儿童网络保护网。”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