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中学“穿越”课堂系列活动收获好评
“白沙”先生领“弟子”以古识今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1-15 07:28   

“穿越”课堂高度还原古代的场景。

“穿越”课堂高度还原古代的场景。

    师生一起穿上明服,共同走进一比一还原的明代学堂中上课,老师化身“陈白沙”,学生们化身“弟子”,沉浸在明代学堂的教学模式中,从人物关系、言行举止、课堂礼仪等方面都进行了还原,一首首直抒胸臆的诗,一阕阕清新淡雅的词,不时从学堂中传来……

    作为一所以陈白沙命名的中学,陈白沙中学十分明确,白沙先生的经历、哲学思想、教育精神等都是学校宝贵的“财富”,为了让学生沉浸式感受白沙先生的教育思想,在刚结束的学期,陈白沙中学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穿越”课堂系列活动,1月11日,寒假前最后一次“穿越”课堂活动圆满结束,学生们再一次身临其境,和“白沙”先生面对面交流,收获广泛好评。教育人士认为,“穿越”课堂活动,对于中小学语文、历史等科目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润物无声 “穿越”课堂高度还原细节

    身穿明服的“白沙”先生领着几位“弟子”背着筐到圭峰山采茅草,“弟子”说:“先生,您看,我采的茅草行吗?”“白沙”先生说:“不行不行,这制作茅龙笔的茅草呀,不能硬拔,要巧摘,而且摘的时候,必须分辨它的粗细、硬度。便如读书,须耐下性子。”

    另一位“弟子”说:“先生,来这圭峰山摘茅草制笔虽是方便,可这笔写起字来却像骑着一匹烈马,不好驾驭。”“白沙”先生笑着说:“你这比喻倒也恰当。书法之道,心若至,便自鸢飞鱼跃。只要善待这一束茅草,它便能伴你墨舞九天。”

    这是陈白沙中学“穿越”课堂系列活动的其中一场,身穿明服的师生们把各自的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镜头来到另一边,“白沙”先生带着几位“弟子”来到宋元崖门海战时期宋帝投海的崖山前,一块石碑上写着:张弘范灭宋于此。一位“弟子”取茅龙笔,蘸墨,递给“白沙”先生,“白沙”先生缓缓落笔,在“张”字之前,写下了一个“宋”字。

    另一位“弟子”说:“宋张弘范灭宋于此!妙啊!先生添此一字,世人皆知此人所作所为。”

    “白沙”先生感慨道:“伤心欲写崖山事,惟看东流去不回,草木暗随忠魄尽,江淮长为节臣哀。”

    紧接着,众“弟子”齐声说道:“精神贯日华夷见,气脉凌霜天地开,耿耿圣旌何处是,英灵抱帝海涛隈。”

    “500多年前,白沙先生创立的‘江门学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如何弘扬白沙文化,让白沙思想的精髓转化为莘莘学子前行的力量。为此,我校构建了‘学白沙精神—育家国情怀—做白沙君子’三级德育教育体系,同时在校园的特定场室高度还原了明代学堂的学习环境,打造‘穿越’课堂系列活动就是希望发挥学校软件和硬件的优势,让学生在认真还原明代角色的过程中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言文的积累和运用能力。”陈白沙中学校长吴俭开说。

    “以前总听人说,如果要真正理解一个人的思想,要穿他的鞋,走他走过的路,在‘穿越’课堂系列活动中,我就有这种感觉,通过一系列的角色扮演,我得以了解白沙先生的爱国情怀、孝悌仁爱、淡泊功名等气节操守形成背后的原因,深刻感受到白沙先生在那个年代的种种不易,由此带动我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陈白沙中学学生小陈说。

    带来启示 打破空间逻辑,汲取古人智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领域所倡导的,除了陈白沙中学,近年来,我市越来越多学校通过各种方式让师生在“穿越”中感受传统文化,如蓬江区省实学校初中部历史科组的老师们卸下“包袱”,在讲述不同朝代的知识时穿上对应的服装,进行生动的角色扮演,让课堂活起来。

    多位教育人士认为,对于中小学语文、历史等科目的教学而言,“穿越”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穿越’的方式十分创新,值得提倡。‘穿越’在教学范围内开发了一种新的戏剧模式,可较大程度把参与者和观众带入古人的生活中,让大家对古人生活有真实和完整的了解,这种模式与传统戏剧不同之处在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逻辑,增加了滑稽的效果,也增加了游戏感和趣味性,能让现代人与古人直接‘对话’,真正汲取古人智慧,实现以古识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良华说。

    “‘穿越’课堂带来了不少传承启示。各个朝代的服装是不同的,当学生和老师穿上对应的服装,模仿相关的礼仪,确实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接受文化洗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高慎英认为,开展“穿越”课堂需要注意这些方面:“穿越”必须保持持续性和稳定性,尤其是道具和场景方面;一旦进入过去的场景,就必须尊重过去的历史,可以适当改编历史,但不能篡改历史,简单来说就是“穿越”可以,但“穿帮”不可以;“穿越”虽然是在传统戏剧基础上进行创新,但也必须有戏剧的基本元素,要么呈现为开心的戏剧,要么呈现为深沉的戏剧,无论哪种类型,都要有故事情节,要令人心动,“故事感”和“幽默感”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钟建基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