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灿章热情展示侨勤农场的蜜本南瓜。
年关将至,李灿章忙得不可开交,每日游走在市场、客户、田头之间。忽然手机一阵震动,“99+未看消息”中“插播”着一声声道喜:“你们成全国典型案例啦,全省就4个!”李灿章是一名“80后”新农人,在台山市冲蒌镇经营着侨农勤耕家庭农场(以下简称“侨勤农场”)。从回乡创办农场到入选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工程师跨界的他,坚持以工业思维为农业画“CAD图”,侨勤农场全年销量超3万吨,整体营收超5000万元,并一步步打通产业全链条,辐射带动周边南瓜种植超万亩。如今,李灿章已成为享誉一方的“南瓜大王”,“种”出全国典型的南瓜“黄金链”。
聆听李灿章的故事,“百千万工程”常挂在嘴边:从引入金融活水拯救了侨勤农场枯竭的现金流,到侨勤农场所在地西坑村凭借南瓜特色产业的“加分”入选省首批典型村,再到如今侨勤农场和强村富民公司合作发展南瓜深加工工厂……成长路上,李灿章始终与“百千万工程”同甘共苦、同频共振。
奋战“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之年,让我们透过李灿章成长的小点滴,感受江门推进“百千万工程”发生的大变化。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脱鞋下田”
好不容易穿上的“皮鞋”,李灿章却脱掉了。
李灿章本是农民出身。2009年大学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一家汽车零部件集团公司,先后担任设计工程师和产品工程师。到了2019年,当了十年白领的他,却主动选择“脱鞋下田”当回农民。
“我一直放不下农村。早在2016年,我便‘兼职’从事农业,最初是建了一个稻谷烘干厂,渐渐发展到大米加工厂,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后来看到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心里也有份情怀,就下定决心专职干。”李灿章说。
“跳”出来没多久,李灿章却陷入了“内卷”。周围稻谷烘干厂、大米加工厂越开越多,被动等“米”上门越来越难。于是,李灿章另谋出路,开始将目光投向产业链的更前端,从加工转向生产,从守株待兔改为主动出击。
2021年起,李灿章选择在冲蒌镇西坑村流转30多公顷土地开始“创业”。“最初,我们就认定反季节作物为突破口,通过错峰上市确保价值基础。反复试验了番薯、玉米等作物后,最终百里挑一确定了南瓜这一单品。”李灿章说。
南瓜种类繁多。李灿章走访全国多地,仔细比对了贝贝南瓜、香芋南瓜等10余个热门品种,最终才从山东引进了易成活、易管理、适合本地种植的蜜本南瓜,开展反季节规模种植。
李灿章与南瓜的故事,自此掀开序幕。
五年计划
用网络热词来形容,李灿章是一个“J”人”(喜欢有组织有计划地行动的人)。
“签约”蜜本南瓜后,李灿章就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从2021年至2025年,分阶段分任务推动蜜本南瓜“出圈”。“我们目标是用5年时间,围绕南瓜实行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打通集种植、管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闭环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本地又一‘顶瓜瓜’的特色产业。”李灿章说。
艺高人胆大的李灿章,拿着自家几百亩地产的蜜本南瓜,就敢去一二线城市开“专场”。“2022年起,我就开始在广州江南市场、佛山易运市场等大型农贸市场投资开批发档口,吆喝起南瓜的买卖,最高峰的时候同时经营着6个档口。”在这一阶段,李灿章积攒口碑、积累客户,慢慢对接上配送公司、大型商超,以及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线上平台,逐渐掌握南瓜的市场销售主动权。
市场打开了,可问题也来了,哪来这么多瓜?这正是李灿章五年计划的关键一步——“订单农业”。“农业离不开土地,地在广大农民手里,带着他们一起干,才能上规模、成气候。”李灿章说。
恰逢此时,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主抓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特色乡村产业。这无疑为李灿章的五年计划注入强心针。乘“百千万工程”东风,李灿章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把自身的南瓜种植基地扩大到逾130公顷,并带着南瓜订单开始全国派发:冬天在本地发单种植逾万亩;到了夏天,就跑到湖北、山东、内蒙古等地发单……
凭借小小南瓜,李灿章做起了全国贸易生意。
破产边缘
计划赶不上变化,李灿章也没想到种地居然好几次差点把自己搞破产。
疫情是李灿章五年计划里最大的“黑天鹅”。“那几年,疫情时常反复,受到部分地方的防疫需要影响,南瓜运转出现问题,难以顺利完成收购和销售,让我们的业务一度陷入停摆。”
李灿章举例,当疫情刚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那时也正值年关之际,他们上满库存准备大干一场,却没料到不少市民进入“羊圈”,市场接近停摆,李灿章只能眼睁睁看着货物因滞销烂在仓库里,蒙受巨大损失。
2023年,“疫情后效应”一直困扰着李灿章,“很多应收账款拉得很长,后来还出现不少坏账,让我们的现金流基本枯竭,几近熬不下去。”
生死存亡之际,“百千万工程”的“投资”拉了李灿章一把。“知道我们的难处后,政府部门帮忙争取了不少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还为我们对接了一笔关键的500万元贷款,才得以渡过难关。”李灿章说。
这笔“投资”很快也收到了回报。“过去,西坑村由于山岭薄地、坡沿沟壑多,种植水稻收成不高。侨勤农场创新发展的南瓜特色产业,为我们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的评选中‘加分’不少,是西坑村成功获评首批典型村的功臣之一。”西坑村驻村第一书记郑健忠说。
“百千万工程”和青年农民的双向奔赴,在李灿章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
全产业链
渡过难关的李灿章越战越勇,更敢放开手脚。
走进侨勤农场,连片现代化大棚孕育着“活泼”的南瓜苗,自动化水肥系统细心呵护其成长,门外10多架大型农业机械成群结队当好“管家”,田间地头机耕设备装上导航仪精准“定位”生产……这些都是李灿章2024年的得意之作,其中不少还是他发挥老本行用CAD软件画出来的设计图。
“过去一年,我主要瞄准南瓜产业链的堵点痛点问题来逐一破解,首先是不少农户反映育苗难,我们就投入500万元,建设了育苗工厂,全年可服务超1300公顷南瓜田;其次有农户反映农机服务不足,容易错失时令,无法及时管理收成,我们就投入200万元,成立了机械服务公司,全年可服务2000公顷田地。”李灿章说。
“百千万工程”下的农场与农村,合伙人关系越走越密。“今年我们利用‘百千万工程’的‘三亩地’政策,联合侨勤农场投资超2000万元建设侨农食品厂项目,重点发展南瓜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制作南瓜泥、南瓜糕等副产品,并将南瓜皮和瓤制作成高营养饲料,进一步提升南瓜产业链附加值,带动村集体和农场发展共同更上一层楼。”郑健忠表示,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主体框架搭建,正加紧引入生产线。
同时,侨勤农场还投资了200万元打造农耕教育基地,增设农文旅配套设施,串联周边红色文化村、温泉等乡村旅游度假资源,吸引越来越多人前来观光旅游;创立自有品牌“侨农汇”并注册商标,成功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南瓜开始出口港澳地区……
“南瓜大王”李灿章的南瓜,以及种南瓜的西坑村,知名度越来越高了。
从“一”到“百”
穿西装打领带,李灿章要把脱下的“皮鞋”再穿回来。
“回顾几年打拼,我认为传统农业最大的短板是不注重商务,没票开、无售后、少服务,只能对接二道贩子,收益自然不会高,还被牵着走。我们夫妻俩都是从大公司出来的,有一定的商务工作基础,也一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常年游走全国市场前端,以供给侧需求完善产业链,不断调整种植结构,更好保证南瓜的优质优价和农户的长久收益。”李灿章打趣道,自己也算是一名“农民白领”。
“其实搞农业和开公司大同小异,老板不一定得样样都精通,最重要的是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在李灿章看来,融合科技创新,才是农业最大的新质生产力、保持产业链竞争力的关键。
“黑皮冬瓜曾是冲蒌镇闻名全国的特色农产品,但是个体普遍较大,缺乏机械化收成手段,人力、搬运成本高,也越来越不符合小而精的饮食趋势,如今销量逐渐下滑。反观蜜本南瓜、贝贝南瓜、香芋南瓜等新兴农产品,短短几年就成为市场新宠。我坚信,未来从种业到生产再到销售,科技一定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变量和增量。”李灿章说。
展望下一个五年计划,李灿章最大的抱负是拥有属于自己的科研专利。“当下,我们正抢抓农村科技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契机,大力提升科研合作力度,深化应用南瓜产业链从‘零’到‘一’经验,积极拓展辣椒、水稻等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从‘一’到‘百’的扩容升级,为乡村振兴真正打造更多富民兴村的好产业。”李灿章说。
如今,李灿章收获满满,与他共同成长的“百千万工程”,也正在江门结下越来越多的硕果:“广东第一田”三年提升工程加快实施,陈皮、鳗鱼等六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实现三年翻番,2024年总产值突破800亿元;新会陈皮农业品牌影响力连续3年获评全国第一;60%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增长5.6%、增幅珠三角第一……
“百千万工程”的“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之年和李灿章五年计划的收官之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