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华侨建筑魅力 助力“百千万工程”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1-25 07:28   

冲蒌镇龙塘村平石家塾保存完好。

冲蒌镇龙塘村平石家塾保存完好。

台山一中教学大楼。

台山一中教学大楼。

白沙镇龙安村水泥雕是台山华侨建筑的一大特色。

白沙镇龙安村水泥雕是台山华侨建筑的一大特色。

水步镇双龙村耀庐、碧庐。

水步镇双龙村耀庐、碧庐。

北陡镇琴溪古桥。

北陡镇琴溪古桥。

活化前的台城官步村翘庐1922。

活化前的台城官步村翘庐1922。

修旧如旧、活化利用做民宿的台城官步村翘庐1922。

修旧如旧、活化利用做民宿的台城官步村翘庐1922。

白沙镇墨林村倒映水中,美丽如画。

白沙镇墨林村倒映水中,美丽如画。

建于1927年的白沙镇健康路骑楼群形成一个古朴侨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建于1927年的白沙镇健康路骑楼群形成一个古朴侨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台山市的华侨建筑,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侨都的文化版图上。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

    谭楚明,一位土生土长的台山人,自幼便对家乡的华侨建筑充满浓厚兴趣,长期致力于研究台山华侨历史文化。2005年,他开始聚焦台山华侨建筑。

    近20年来,他用双脚丈量了台山市17个乡镇的每一条村落,拍摄了逾20万张照片。他的辛勤付出,最终凝结成一部厚重的《台山华侨建筑》一书,于去年10月公开出版。

    《台山华侨建筑》不仅是一部关于建筑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记录。谭楚明通过实地拍摄和深入研究,展现了台山华侨建筑的独特魅力。

    “拍摄这些照片有什么价值?”谭楚明表示,拍摄华侨建筑,一是有文化价值。华侨建筑作为华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演变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具有独到的美学意义。二是有历史价值。华侨建筑作为侨乡文化的“固体雕塑”,见证了特定时期华侨的奋斗历程、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具有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独特作用。三是有宣传教育价值。通过图像的展示、流传,能引起各方重视,加深对华侨建筑丰富内涵的了解,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延续其生命力。四是有遗产价值。一些华侨建筑可能会因年代久远而消失,但拍摄下来的照片可以留下永恒的印记。

    这本书选用的1700张照片,是他在台山大地进行田野调查,用自然光实地拍摄的,文字说明是对现场记录进行整理,根据参考资料编写而成。

    “留得轩檐在,春来待燕归。”现在,台山人保护华侨建筑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保护华侨建筑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可以相信,文物(华侨建筑)保护将会演变成本土文化,成为侨乡文明的一部分。

    《台山华侨建筑》不仅唤起了人们的记忆,也唤醒了台山市一批沉睡多年的华侨建筑,特别是在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一批古老华侨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活化利用。

    本期影像选取了谭楚明的部分作品,与广大读者一起,领略台山华侨建筑的独特魅力。

    图/江门日报特约摄影师 谭楚明 文/江门日报记者 周华东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宁园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