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邓少军 罗霈 刘淑君
“一开始,大家聚在路边下棋,下的人多了,村里就给我们打造了象棋廊。”蓬江区荷塘镇霞村象棋协会会长高锦常兴奋地说,“有时候大家下起棋来很上头,直接下个通宵!”
春节期间,记者走进霞村村,感受这里的象棋文化氛围。春节前,高锦常就开始忙碌起来,全力为正月初三举行的荷塘象棋精英比赛作准备。从组织成立村级象棋协会,到推动多场象棋比赛进行,高锦常始终守着霞村村的象棋文化。
“我们村曾三次接待中国象棋国际特级大师、中国象棋队的元老级人物吕钦。他感叹第一次见识到村一级有如此浓厚和热烈的象棋文化氛围,称我们村是‘广东第一象棋村’!”高锦常自豪地说。
近年来,霞村村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在注重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的同时,持续下好下稳“文化建设”这步关键棋,推动象棋、篮球等文化体育项目发展,推动一场场以村为主场、以村民为主角的“村”字头活动在美丽乡村、田间地头火热开展,持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霞村村象棋文化氛围浓厚,春节期间,村内红灯笼挂满枝头,象棋爱好者聚在一起对弈。
村民常论“楚河”“汉界”
生活不能缺少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霞村村不少村民的答案是象棋。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霞村村的象棋廊,只见近10对棋手两两相对而坐,专注对弈,周围围满观众,或凝神静气,或谈笑风生,整条象棋廊洋溢着浓厚的象棋文化氛围。
在众多张棋桌中,有一张棋桌最为热闹,小小桌边围满了人,旁观的人七嘴八舌提建议。只见棋手李达伦运筹帷幄,不一会儿就将了对方的军。一旁的人们都笑着说:“这是他的徒弟,我们都是,都得喊他一声师傅。”
李达伦下象棋50多年了,是棋友中当之无愧的“老前辈”。多年来,李达伦一边守着理发店,一边守着霞村村的象棋文化。
“最开始理发店开在村口,自己喜欢下象棋,就在门口搭了一块木板,准备了一副象棋。后来路边下棋的人越来越多,村委会就专门为我们搭建了象棋廊,我也将理发店搬到象棋廊旁边。”
走进李达伦的理发店可以看到,墙壁上、桌子上都是各种象棋比赛的奖杯、奖旗。店内共开了两道门,其中一道门正对着村里的象棋廊。一旁的墙上是控制长廊的电源开关,专为“鏖战”的棋友们照明。
张清是湖北宜昌人,已在荷塘镇定居20多年。他坦言,自己一下班就喜欢到村里的象棋廊下几盘棋,天黑了才舍得回去。“这里的人下象棋都有瘾,我也是这样,一天不下两盘心就痒痒。”他笑着说。
“霞村村的象棋、篮球等项目都比较出名,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荷塘象棋都是以霞村村为中心开展的。”高锦常回忆,当时村里大力支持象棋文化发展,吸引了江门各县(市、区)以及中山、佛山顺德等地的人前来参赛,“全村3000多人,象棋爱好者就有1000多人。霞村村的人气因此越聚越足,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文化兴村渐成品牌
霞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国林介绍,为推动文旅发展,村里成立了文体党支部。这不仅体现了村里对文化和体育活动的重视,也展示了党组织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象棋、篮球都有项目,每当村里举行活动时,党员们都积极组织参与,也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关系。”高国林说。
此外,霞村村党总支通过链接周边资源,升级了服务阵地,建成了一个面积800平方米、集“党员教育、乡村治理、村民休闲”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不仅为党员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同时,霞村村党总支还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打造周边百米内的“一站式”惠民活动平台。全天候开放的“430课堂”、钢琴室、戏曲室、乒乓球室、象棋廊、文化广场、康乐园等休闲娱乐场所设施,为各年龄段的村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选择。
在推动象棋文化发展的同时,霞村村还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该村通过举办象棋比赛、象棋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霞村村还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产业,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文旅发展也是体现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高国林介绍,正月初三,霞村村在该村的象棋廊举办了荷塘象棋精英比赛。村里接下来还会继续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发展,以象棋为媒,为村里的文化旅游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下好文旅发展与共同富裕这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