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球出品的竹编作品外形精美、严丝合缝,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阿叔,这个竹箩怎么卖?”“年初八我要走亲戚,装粽子用哪种竹子容器比较好?”春节期间,山清水秀的恩平市那吉镇吸引不少游客游玩,而在该镇七星塘村委会山竹朗村,年过七旬的老人梁瑞球的摊口非常热闹,摊内放置着大小不一、功能各异、制作精美的竹箩,来摊位购置竹编产品的顾客络绎不绝。作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瑞球一边介绍竹编制作工艺,一边加快手中编织的速度,将一件件精美的竹箩呈现在顾客面前。为生计走上竹编之路
竹箩,又称“谷箩”,由黄竹加工而成,是恩平农村常见且必备的一种盛具,用于盛装谷米、豆、杂粮等物,每户多则数十担,少则数担。编织竹箩是恩平那吉人一门传统的手艺。每逢圩日,那吉不少村民便带着编织好的竹箩去售卖,有的人甚至还上村售卖,为家庭增加收入。2023年,那吉竹箩编织技艺被列入恩平市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梁瑞球就是这项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17岁时,梁瑞球从长辈手里学得编织竹箩的手艺后,靠着一把刀、一双巧手、一股巧劲,一编就是60余年。如今,竹编早就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时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家中用具几乎都要自给自足,竹子编出来的竹箩既实惠又耐用,所以家家户户几乎都会编织竹箩。”成家后,梁瑞球利用休息时间多做竹箩出售,帮补家计,编织到深夜是家常便饭。
夜以继日的编织,让梁瑞球练就了一双娴熟的双手。累积数十年之功,无论是选竹还是编织,梁瑞球都经验老到,他出品的竹编作品外形精美、严丝合缝,受到不少人的喜爱。竹编技艺如果细分便有很多种类,且制作工序更是错综复杂。梁瑞球介绍,光是选材就十分严格。好的原材料要求外表光滑、无虫迹疤痕且竹身颀长挺拔、竹节均匀、色泽一致。此外,还要依据不同的制品需求选择不同年份的竹子。编织过程中,竹箩每个部位,对竹子的宽扁、薄厚要求都不一样,不能有一丝马虎。整个过程,无不考验着工匠的耐心和细致。
希望竹编技艺后继有人
从小篾匠到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瑞球的竹编之旅源于生活、发于创新、忠于传承。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留意到摊子里有一串刚刚编织好的竹灯笼。梁瑞球介绍:“再贴张红纸,写个‘福’字,就是喜庆的春节灯笼,用来装饰摊口最合适不过了。”现在,梁瑞球早就过上了儿孙绕膝、安享晚年的生活,但对竹编技艺,他始终一如既往坚持着,并用自己的经验创作出更多的竹编作品,着实令人敬佩。
一盏盏古韵悠悠的竹编灯笼,传统但不守旧。在梁瑞球看来,那吉竹箩编织技艺在年轻一代的手中,定能绽放出新的光芒。“今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过的第一个春节,意义非凡!希望更多非遗项目被看见、被重视,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接触、学习那吉竹箩编织技艺,让这项技艺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梁瑞球说。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