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市民游客在看舞龙表演,大饱眼福。
春节假期,江海多个景区持续“上新”,成为市民游客出行的首选之地。刘琼 摄
夜光狮巡游。
手举生恭鲤鱼,伴金龙巡游;体验旱地龙舟,品江海拾味;听“古典遇见DJ”音乐会;迎财神接福;赏醒狮高桩表演……这是首个“非遗版”春节期间,江海区江南路至下沙公园的节日盛景。蛇年春节期间,江海区以“龙腾江海巳巳如意”“请到江海过大年”为主题,全域联动、提前谋划50项系列活动,从大年初一到初七,从江南路至下沙公园,10多项非遗项目轮番上演,市民可看、可听、可参与、可体验,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记者从江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获悉,春节假期,全区共接待游客32.34万人次,同比增长59.47%;旅游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26.72%。
记者用3个“关键词”,回顾春节里“文化味”浓郁、“酷潮感”十足、“新活力”满满的江海。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婵 胡晴晴 何榕
(除署名外)
关键词 “文化味”
民俗体验
成假日顶流
民俗活动装点春节氛围,是人们心中独特的文化印记。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非遗春节”,逛市集、赏非遗等民俗文化体验,成为假日里当仁不让的顶流。
大年初一,作为新年的开场大戏,金龙巡游从江南路出发,沿着蜿蜒的河道,一路巡游至下沙公园。沿途,孩子们身着鲜艳的红毛衣,手举寓意吉祥的生恭鲤鱼,奔跑着、欢笑着,将新年的祝福传递给每一个人。
生恭鲤鱼是江门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之一,也是江海区外海街道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春节假期,江海全域联动、提前谋划50项系列活动,营造了喜气洋洋、热闹祥和的春节氛围。
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赛龙舟(礼乐龙舟)也“赛”进首个“非遗版”春节。在江南路春暖集市上,一条长达16米、可容纳约22人的国际标准龙舟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的目光。据介绍,赛龙舟(礼乐龙舟)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明代,传承至今已超过400年,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赛龙舟(礼乐龙舟)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区锦豪的现场指导下,市民不仅能近距离观赏龙舟,还能亲自登舟,体验扒龙舟的独特技艺。“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龙舟赛,没想到今天能亲身体验。”一位体验者表示。
“以前从来没赶过大集,没想到这么好玩!”在江南路春暖集市上,江海拾味、非遗技艺手工艺品、江门特色茶饮等摊位一字排开,让市民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年初一到初五,江海醒狮、夜光狮巡游更是将传统与科技完美融合,让观众大呼过瘾。大年初六恰逢立春,粤剧专场表演在下沙公园开锣,经典剧目轮番上演,让观众在戏曲中品味浓厚的节日韵味。
“今年的春节氛围格外浓郁,自大年初一至初七,江南路与下沙公园这一片区,活动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传统韵味与新潮风尚交织,每一处都是绝美的拍照打卡地,让镜头下的年味超有范儿!”春节期间,摄影发烧友李先生连续7天驻足于此,定格下无数精彩瞬间。
关键词 “酷潮感”
江海正青春
春节期间,江海区引入潮流元素,创新演绎传统项目,邀请的嘉宾阵容星光熠熠,堪称“含金量”爆表。
大年初三,旅德指挥家崔鸿嘉来江海过大年,与朋友们一起为江门市民准备了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古典遇见DJ”音乐会。下沙公园内,《A大调钢琴奏鸣曲》《致爱丽丝》《天鹅湖》等世界名曲的旋律在空中悠扬飘荡,为节日增添了几分雅致与灵动。
大年初六,粤剧专场演出在下沙公园开锣。
作为深圳大都会乐团音乐总监、德国慕尼黑交响乐团终身首席大管,崔鸿嘉在半个月前首次受邀来到江海时,就被一河两岸的风景“迷住了”。
“来江海过大年,我感受到了江海的活力,河岸上龙狮起舞,如意桥旁‘走过如意桥,幸福一整年’的标语让人感受舒心!”崔鸿嘉说:“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是我们的舞台,也希望今后能把我参与的更多作品带到江海。”
当天,一支由24人组成的摩托车巡游队伍,从江海区油湾公园前往下沙公园沿线巡游,骑手们身着炫酷骑行装备,由专业领队带领,在江海区城市街道形成一道独特且吸睛的流动风景线。
“太酷了!这样的巡游方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整个春节都变得更加有活力了!”站在路边拍照打卡的赵女士兴奋地说道。
此外,来自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班的学生们也带来了特别的新年表演——藏族传统舞蹈《达布阿谐》,让市民们领略到了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17岁的表演者德吉卓嘎表示,这是她第二次在江门过年,再次感受到了江门人的热情和友好。
河畔音乐会也是今年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从大年初一到初七,《茉莉花》《迎春花》《栀子花开》等熟悉的旋律在河畔响起,让观众们大饱耳福。大年初七,江海区还在下沙公园举办了一场跨越年龄、地域的欢乐盛会——全民生日派对,活动现场大家欢聚一起,共同庆祝生日。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们的节日生活,更展现了江海区的时尚与潮流。
关键词 “新活力”
景区公园商圈人气飙升
春节不仅有家人团聚,更有说走就走的“诗与远方”。春节期间,江海区多个景区持续“上新”,成为市民游客出行的首选之地。
其中,升级改造后的长廊生态园新开放两大项目,包括无动力体验乐园奇幻森林和围炉煮茶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体验。来自中山小榄的游客谭结彪带着一家四口又来打卡了,他点赞道:“这里增加了不少新项目,大人和小孩都玩得很开心!”
升级改造后的长廊生态园推出新项目和新玩法。 刘琼 摄
此外,长廊生态园还推出以“瑞蛇迎春,蛇全蛇美”为主题的新春活动,喜气洋洋的“财神爷”、国潮舞蹈、花车巡游等欢庆表演让人目不暇接,市民游客还可以见到狮子、狗熊、麋鹿等动物园的“新朋友”,一家大小在此尽情欢度节日快乐时光。据统计,春节期间,该园累计客流量超10万人次,同比增幅达5倍。
面对如此火爆的客流量,长廊生态园总经理陈瑶告诉记者,升级改造后,园区可玩性和互动性增强,这项工作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江海区政府帮忙解决了景区用地问题。如果没有建设用地,景区资金再充足也不能有效深入开发。”陈瑶坦言。
原来,早在江海区政协委员2023年的“一号提案”中,就有政协委员建议“要学习佛山市的先进经验,用足‘点状供地’政策,解决现有文旅设施‘用地难’问题。”为此,江海区以长廊生态园为试点,创新采用“点状供地”模式,给长廊生态园新增了1.6万平方米发展用地,园内游乐项目优势才得到有效发挥。
在另一边的江海区白水带缤纷乐园,年味以另一种方式温暖流淌。无动力游乐项目、醒狮舞动、白蛇传奇梦幻冒险、沉浸式奇幻游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尤其是小朋友的目光。为了让全市人民及广大游客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江门儿童公园春节期间再次开启夜间模式,迎春千灯会引人入胜,将春节氛围拉满。
除了公园、景区“新活力”满满,江海区各大商圈也烟火气十足。春节假期期间,江海广场等人气商圈围绕春节消费特点,策划了精彩纷呈的促消费活动,留住了众多客流。
春节期间,整个江海区呈现出了人气飙升的态势,各大景区、公园、商圈等热闹非凡,共同营造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
延伸阅读
江海少年开设文创店 将非遗带入街市
江门日报讯 (文/图 曾婧)今年春节,“非遗味”格外浓郁,首个“非遗版”春节,江海少年们是如何过春节的?不妨一起来看看!
市区堤东路195号和193号,是由江海区高新第一小学(以下简称“高新一小”)和江海区江门一中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中附小”)分别开设的店铺。店铺通过“展示+体验”的形式,将非遗从校园带到街市,让游客在品尝“节日味”的同时也尽享“文化味”。
走进高新一小非遗文创店,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掐丝珐琅画和一条条满身通红、披着金色鳞片的外海生恭鲤鱼。
据介绍,这些作品皆由江海少年和老师、家长共同完成。市民游客深入店内,便来到了生恭鲤鱼文创制作区、掐丝珐琅制作区、橡皮章制作区,可在此亲自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文创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一小还特别设置了生恭鲤鱼展示台,展示了用三种不同方式制作的生恭鲤鱼:用竹片和红纸轧制的传统手工艺品、用特制黏土和金色颜料制作的生恭鲤鱼文创,以及结合3D打印技术和掐丝珐琅非遗技艺创作出的生恭鲤鱼。“创新的制作技术让生恭鲤鱼变得更有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高新一小美术老师陈淑贤表示。
礼乐龙舟划进“非遗版”春节,吸引众多市民围观体验。
“这次机会实属难得,既是家校共育成果的展示平台,又是非遗的推广途径。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非遗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让大家更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高新一小校长马苏雁说。
礼乐龙舟、新会陈皮、开平碉楼、蔡李佛拳……在一中附小华艺陶韵店,展出了各种各样造型各异、独具人文内涵的学生陶艺作品。江海少年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府文化与侨乡文化融合起来,使普通的陶泥变成各种富有灵气的产品。
春节期间,这里还举行了义卖活动,江海少年们化身“小小销售员”亲自“带货”,不少游客亲身体验陶艺的拉坯和上色过程。
据了解,一中附小于2021年开展陶艺特色教学,设立了彩陶坊、萃华馆、美术馆、彩陶艺术长廊等场地用于专业教学,并标配专业陶泥拉坯器材、陶瓷烧制设备及劳动技术专业设备,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引入专业教师团队与学校教师合力共研、共学、共创、共建,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课程,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化发展。
“希望这次展示活动能让孩子们增长见识,培养自信心,从而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中附小校长聂丽春表示。
□知多点
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它是传统工艺“燕京八绝”之一,是中国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
生恭鲤鱼
生恭鲤鱼是外海人用竹片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因红金相衬、肥大腰圆,象征着丰收和吉祥,更有着“如鱼得水、年年有余”的好寓意。外海素有传承制作鲤鱼灯技艺和农历新年把玩鲤鱼灯的传统习俗,鲤鱼灯技艺传承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