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顺利召开。围绕全会报告和专题讲话,与会人员满怀信心,谈担当、议良策、谋发展,共话发展。
从他们的声音中,我们看到对坚决扛起“大梁要一起挑”政治责任的强烈共识,也看到对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工作安排的兴奋与期待。
□张茂盛 赵可义 张浩洋 朱磊磊 毕松杰 蔡昭璐
全会报告令人鼓舞
全会报告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引发热议。大家一致认为,报告为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开江门高质量发展新天地指明了前进方向。
“江门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磊表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希望接下来通过各界的团结奋斗,让江门的土地、港口、海域、侨、人文环境等优势进一步释放,取得更大成绩。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凌传茂用“厚重、大气、通透”三个词概括了报告的特点,尤其是报告提到的进一步加强港澳与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主动参与沿海经济带建设等内容,体现了江门坚决扛起“大梁要一起挑”的政治责任。
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刘志方表示,全会报告高屋建瓴、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是推进下阶段江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书、号召令,市水利局迅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部署上来,以更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强的政治定力、更实的工作举措,为江门高质量发展作出水利贡献。
江门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志东认为,我市抢抓“大桥经济”黄金机遇,纵深推进“六大工程”,全力以赴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驾驭复杂局面、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接下来全市城管系统将坚决将全会各项决策落实到位。
蓬江区委副书记、区长马品高表示,全会报告作出了科学谋划,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和很多新的工作发力点,比如体育经济、银发经济等,对做好新一年工作很有指引作用。“看到报告后,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信心也更足。蓬江作为中心城区,将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坚决落实‘大梁一起挑’的政治责任。”马品高说。
团市委书记李金元在细数一系列江门含金量十足的数据后感慨地说:“江门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更加坚定了未来发展的信心。”他表示,接下来团市委将大力凝聚广大青年共识,找准青年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全会报告提出,要紧扣“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在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塑造江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随着去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建成通车,区位交通、发展空间、产业基础和生产生活等一系列比较优势愈发凸显,江门在“大桥经济”重大历史机遇下,受到越来越多港澳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关注。“我们要利用好港澳委员,深化与港澳投资促进机构、商协会等社团组织合作交流,以更大力度吸引外资。”市政协副主席汤惠红表示,全会报告中多次提到要推动江门与港澳等地区产业、园区的合作,接下来将深入挖掘港澳资源,发挥好政协协商议政作用,为推进港澳融合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全会报告提出,要加速推进“软硬联通”,促进资源要素高效快捷流动。市政务和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元小文表示,政数部门将进一步聚焦数据湾区,推动湾区服务的软联通,用好湾事通平台;促进跨境双向互通,重点引进港澳自助机放到江门政务大厅,这样,更多事项办理就可以双向互动。
江海区委副书记、区长郑丹辉表示,江海区将以国家级高新区、安全应急产业园这两大国家级平台为中心,深度融入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借力两大平台积极承接来自深圳等地的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等经济要素外溢,推动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
台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吴楷钊表示,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台山充分发挥快速对接港澳的优势,利用广大侨胞资源,积极拓展和港澳现代农业合作渠道和空间,旨在让台山农业进一步连接港澳、走向世界。
结合近期香港新质企业家考察团沿深中通道前来考察江门投资环境的例子,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主任邓灿晖认为,应抓住香港再工业化的机会加强合作,助力香港增强发展动能的同时,带动江门自身发展。与此同时,招商引资工作也要进一步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
增强流动性是促进大湾区人才发展的关键。粤港澳高等教育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为合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蒋业洲认为,应继续加强与港澳高校交流合作,推动优势互补,开展学术研究等,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
共同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全会报告提出要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部门、院校、企业等有关与会者表示,要找准各自发力点,共同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市发展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其波表示,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重点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业、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长虹表示,将聚焦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发展所需、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等举措,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健中表示,将通过技改赋能、数智赋能、绿色赋能,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厚培产业发展优势。
“产业集群需要什么样的人群,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我们就开办什么专业。”江门市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宗福表示,全会报告中关于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等内容都与学校息息相关,市技师学院将继续坚持“校城群链”融合发展,优化和调整专业设置,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服务好江门产业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全会报告提到,要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这为广大制造企业带来了信心。广东恒申美达新材料股份公司是一家集锦纶6聚合、纺丝、织造和印染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党的二十大代表,广东恒申美达新材料股份公司首席工程师、技术发展部总监陈欣表示,企业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行业领先,关键技术屡有突破。未来将坚持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助力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拓展;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夯实企业聚才坚强阵地。广东万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将半导体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的企业,销量在过去两年都保持15%以上的增长。该公司董事长张文彬说,“企业将继续在科创方面发力,抓住新能源汽车、光伏、5G、数字智能化等机遇,积极参与到全球竞争中”。
全会报告提出,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要做强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江门制造”竞争力,发展现代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需求。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邝积康表示,国家和省部署体育工作有关会议都提出,要发展赛事经济、体育消费、体育制造业。这次全会报告也提出,在建设现代服务业的体系下,发展文旅经济、体育经济。目前北上广深都在抓赛事经济,我们也要迎头赶上,而且要突出特色。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唐加立谈到银发经济时表示,江门在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上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气候条件好,尤其是冬天暖和,温泉等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交通方面也有优势。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耀麟也很看好银发经济前景:“接下来,学校将对接‘一老一小’人才需求,加强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内涵建设,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为地方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推动“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
县域是“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江海区委书记李捷表示,将坚决锚定“国家高新、江海门户”定位,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凝心聚力,狠抓产业平台、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加快构建江海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造珠江西岸现代产业枢纽。
去年,鹤山市夺得省“百千万工程”年度考核评价创先类县(市)第一名。鹤山市委书记刘志刚表示,将聚精会神抓牢抓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全力以赴抓项目、拼经济、谋发展,力争GDP增长6%,为江门冲刺GDP5000亿元作出应有贡献。加快构建符合鹤山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壮大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大胆创新,推动更多要素资源向高质量发展聚焦用力;坚决扛牢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把对党的忠诚体现在对工作的责任心上,以娴熟的战斗技能抓执行、抓落实。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少强表示,将锚定农业强市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将2025年确定为“农业产业提质年”,谋划“三农”工作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全会报告提出,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规划。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赵尔威表示,将试点建设作为今年全市“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在试点规划成果、旅游交通建设、旅游产品供给、高端配套服务等方面加快突破、见到成效。突出“华侨文化+滨海资源”主题,高标准做好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规划;强化游客思维,构建“快进畅达慢游”旅游交通体系;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建立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库;坚持“服务优先、优质高效”,推动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蒋业洲表示,将根据“双百行动”安排,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主要结对新会区,接下来将尽最大努力,深化产教融合,与本地中医药企业深入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发挥学校科研平台作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