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2月9日电 题:“确保每一分钱都‘吃’到学生嘴里”——舌尖上的“校园餐”反腐记
新华社记者赖星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北宋著名学者李觏的这句箴言,时刻叩问着教育者的初心。
新春开学前夕,记者随江西省纪委监委干部来到李觏的家乡抚州市,对一起“校园餐”腐败案整改情况展开回访。
“学校创办于2019年,是公办义务制学校,以李觏的字‘泰伯’命名。”抚州南城县泰伯学校校长吴建华一边引路,一边介绍起学校的历史。
不多时,我们来到了学校食堂——“知辛楼”。食堂大厅宽敞明亮,最多可供350余名师生同时用餐。据吴建华介绍,全校3000多名学生中有许多是留守儿童,平均每天中午约有200名学生用餐。
在食堂的公示栏前,我们驻足细看。上面贴着食堂开票汇总信息(支出)表和午餐缴费汇总(收入)表。随手翻开2024年11月份的记录,学生午餐次数、教职工午餐次数、用餐金额一目了然,各类食材、粮油干货的采购信息、供货商信息也详尽罗列。
然而在一年前,这里却上演了一出校长从学生口中“夺食”的荒唐剧。时间回溯至2024年4月,南城县纪委监委派驻县教体局纪检监察组在监督检查时发现一组反常数据:泰伯学校五年间代收2000余万元费用,累计的活期利息却不足3000元。
“按同期活期存款利率计算,这个数目太少了。”纪检组组长胡志勇和同事的这个发现揭开了泰伯学校原校长黎光明腐败案的一角。发现线索后,南城县纪委监委立即组成核查组调取银行流水,与相关当事人谈话,对各类账目信息逐一核实。
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内幕浮出水面。2021年9月到2023年3月,泰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同一食堂吃同一菜品,教师用餐仅需6元一餐,学生却要支付10元。食堂账目显示,食堂每个月收入与支出基本平衡,余额都只有几百元。这看似“完美”的收支数据,在南城县纪委副书记艾佺等办案人员眼中却满是疑点:“没有正常的余额波动,存在以收定支做假账的嫌疑。”
面对调查,黎光明最初表现得镇定自若。这位有着近40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竟把截留的伙食费称作“集体福利”,以给班子成员聚餐、举办活动、购买奖品为由,试图撇清自己的责任。
“不少留守儿童本就家境困难,没想到连他们的餐费你也敢长期侵占!”面对铁证如山的证据和办案人员的质问,黎光明的心理防线崩塌,他一改之前的振振有词,主动交代了自己的违纪违法情况。
经调查,黎光明除了挤占、套取“校园餐”伙食费外,还存在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红包礼金、烟酒,收受工程项目老板、研学旅行承接商、校服校具供应商贿赂等违纪违法问题,目前正在接受审查调查。
“与涉案金额动辄千万元的案件相比,‘校园餐’腐败涉案金额看似不多,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危害不容忽视。”抚州市纪委常委邹华说。今年1月8日,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公报提出,纪检监察机关将深化“校园餐”等方面突出问题治理。
自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以来,抚州市持续推进学生食堂领域专项整治,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问题线索175件,立案查处106人;在全省率先开展供校食材质控管理平台使用试点,建立起食材、信息、资金“三流合一”供校食材全流程可追溯机制。
记者翻阅泰伯学校食堂的每周菜谱发现,整改之后,菜谱更加丰富、菜的品质也更高。学校还建立了由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食品安全工作群,食材采购的原始票据都会发到群里面公示。
“我们将食堂开支都摊开在阳光下,确保每一分餐费都‘吃’到学生嘴里。”吴建华说,这起案件时刻警醒着教育工作者,校园的净土不容玷污,学生的权益必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