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假期综合征”?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2-11 07:28   

江门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组工作人员为市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江门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组工作人员为市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很多人的身体却像刚刚被按了“重启键”,早上起床困难、上班昏昏欲睡、看到工作文件就头疼……这些感觉让人非常不自在。别慌,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典型的“假期综合征”。那么,该如何调整节奏,应对“假期综合征”,把“假期模式”切换回“日常模式”?江门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组组员侯皓添为大家支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朱嘉茵

    “假期综合征”不是病

    “假期综合征”,又称“节后综合征”,指的是经历长假之后,由于生活节奏的骤然变化,人们的身体和心理还没来得及由放松的“假期模式”切换至紧张的“工作模式”,从而出现的心理亚健康状态,这种状态伴随着各种生理或心理的紊乱及不适等表现。

    侯皓添介绍,“假期综合征”表现主要有四方面。在生理方面,睡眠紊乱(入睡困难、嗜睡)、食欲异常、肠胃不适、疲倦乏力等;在情绪方面,情绪波动大、工作或学习愉悦感下降、焦虑不安、对上班或学习情绪抵触等;在认知方面,注意力分散、工作或学习效率低、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决策困难等;在行为方面,工作拖延、社交回避等。

    侯皓添表示,“假期综合征”,其实就像是身体对你说“慢慢来”,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应对,让身体“慢慢重启”。

    学会日常小妙招

    如何应对“假期综合征”?侯皓添提供了一些日常小妙招。

    一是阶梯工作法。前两三天优先处理低难度任务(比如程序性工作),而后再逐步提升工作强度与难度,循序渐进至复杂性工作。

    二是光照调节法。早晨接触10—20分钟自然光(阴天也有效),可在通勤时同步进行,抑制褪黑素分泌,快速恢复清醒状态。

    三是饮食助攻。合理搭配营养,清淡饮食,早餐可增加蛋白质(鸡蛋、牛奶)摄入比例,午后可用坚果、蓝莓替代甜食。

    四是认知功能恢复。一是单任务模式,每个时段只处理1项任务,可使用物理遮挡法辅助(如用文件夹盖住其他文件);二是任务可视化,将待办事项写在便利贴上,每完成一项就撕掉,获得即时成就感;三是分段工作法,设置“25分钟专注时段+5分钟休息”,休息期间进行身体拉伸;四是记忆强化,重要信息采用“朗读+手写”双通道记录;五是“10分钟法则”,告诉自己“只做10分钟”,往往启动后便能进入状态。

    五是情绪“松绑”技术。“5—4—3—2—1 grounding技术”练习:焦虑时,快速说出周围5种颜色、4种触感、3种声音、2种气味、1种味道,将注意力拉回当下。“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多次,降低杏仁核(情绪中枢)活跃度。“情绪标签法”:当感到焦虑时,具体描述“我正在为下午的会议担心”,将模糊情绪转化为可处理的问题。

    六是社交脱敏训练。从低强度社交开始复苏,渐渐恢复“社交能量”。可尝试在每天主动发起1次非工作对话、与同事分享零食等。

    如果较长时间仍无法通过自己努力处理此类问题,侯皓添建议寻求相关专科医院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日常遇到困惑和压力,也可以前往相关专业机构,或拨打江门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750—3125678/12356),向相关的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责任编辑: 陈慧君 二审:钟建基 三审:宁园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