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13日晚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含预售)达100亿元。这一现象不仅彰显了“哪吒”这一经典IP强大的国民号召力,也让更多人关注到哪吒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可是你知道吗?哪吒文化不仅活跃于银幕,更深深扎根于侨乡民间。江门台山市大江镇新大塘村下辖中双村、棠棣村等地,村民世代奉哪吒为“守护神”,其独特的文化现象与电影中叛逆的英雄形象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将“神话符号”转化为“共同记忆”
哪吒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守护神”之一,其形象通过《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经典文学深入人心。
在台山大江镇,哪吒被奉为“守护神”,这一现象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与当时当地水患频发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传说中哪吒“闹海屠龙”的事迹,与潭江流域的治水需求形成呼应,逐渐演变为村民祈求风调雨顺的精神寄托。
大江镇每年农历三月的“哪吒诞”庆典,融合了祭祀、巡游、戏曲表演等民俗活动。村民通过制作莲花灯、舞龙舞狮等活动,将“神话符号”转化为“共同记忆”。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过往民俗仪式的延续,更是凝聚乡土情感、维系社区认同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大江镇的新大塘村、麦巷村、沙冲村、石桥村都有“拜哪吒”的民间文化活动。据新大塘村委会干部介绍,该村下辖的中双村、棠棣村均保留了相关习俗。相传在立村之初,村民为求得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就在村头摆放哪吒像,以哪吒作为村子的“守护神”予以供奉,祈盼哪吒保一方平安。
构建侨乡文化多元图景
今年春节期间,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游神、英歌舞、傩戏“非遗天团”惊喜空降。游神活动中,神像被庄重地抬出庙宇,穿街巡巷……这些传统活动与哪吒文化在江门的扎根传承有着相似之处,皆是传统文化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动体现。
这只是一个缩影。江门侨乡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既有岭南文化的底蕴,又融入了海外文化的元素,构建侨乡文化的多元图景,形成精彩多样的民俗活动。
在台山斗山镇浮石村,有着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浮石飘色,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春节或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期间,这里便会举行盛大的飘色巡游。村民列队从村中的北帝庙出发,抬着北帝塑像巡游浮石村十坊,其间以飘色助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巡游中,浓妆艳抹的孩童身着戏服,悬于上方,好似凌空摆动,演绎着“木兰从军”“劈山救母”“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赵子龙救阿斗”“嫦娥奔月”“仙女散花”等经典故事,其惊险奇巧的造型艺术让游客惊叹不已,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民众情感的重要纽带。
在台山白沙镇西村村,节日舞草龙的传统别具一格。草龙由村民亲手制作,龙身扎成12节,每节长约4尺、直径2尺,整条龙长约6丈,寓意一年四季兴旺发达。舞者身着传统服饰,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手举草龙,随着“龙珠”上下舞动,只见龙身香火星光闪闪,穿梭在人群之中。这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承载着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哪吒所代表的守护意义相呼应。
在新会区,独特的鱼灯文化也别具风情。新会鱼灯历史悠久,制作技艺精湛,每逢重大节日,当地都会举办鱼灯展览或巡游活动。形态各异的鱼灯,或灵动小巧,或硕大精美,鱼身装饰着五彩斑斓的鳞片,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从银幕上哪吒形象的创新,到民间哪吒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再到浮石飘色巡游、新会鱼灯、舞龙舞狮以及游神、英歌舞、傩戏表演,我们不难发现,流淌在岭南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正以更加青春、鲜活的姿态融入侨乡生活,助力江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