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裡村村深刻认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抓紧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努力争创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示范村,不断推动裡村村高质量发展。
文旅产业兴旺盛,深度融合展新容
裡村村秉资源韵,乡村振兴路不停,扎实推动特色历史文化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和政策导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用小杠杆发挥大力量。引入南阳里古村落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地块征收和资源统筹。依托已整合的36间闲置民居和居庐,积极招商引资,通过“文创+景点+民宿”的模式将零散的资源串联起来,创建游径,形成通路,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下。同时结合“塘口优品”行政区品牌推广,深化挖掘“一村一品”潜力,打造裡村村优质农产品品牌,发展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锦鲤养殖基地、香水柠檬种植基地、鸭蛋养殖基地,打造农文旅休闲景点民宿融合游径,挖掘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裡村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能力,2024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
(香水柠檬种植基地)
乡村振兴加速行,风貌提升展新情
深化塘口“世遗廊道”裡村段的风貌提升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形成一条共建共享、农旅融合的美丽乡村路线,增添乡村振兴的产业活力。深入开展农房改造美化、风貌提升攻坚、农房管控优化提升行动,对赤马线沿线农房及新建的世遗廊道周边村庄进行统一的规划性风貌提升,配合“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化建设,重点推进世遗廊道片区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持续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对“四旁五边”区域进行洁化、绿化、美化和文化提升,增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能力。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乡风文明深建设,精神焕发新风貌
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乡村振兴大讲堂”品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基层文化服务阵地整合发展,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依托“春风里营地”等为村民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传统节假日来临之际组织各类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传统节庆活动10次,鼓励村民参与文化创作和表演,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与“塘口优品”联合打造“塘口家糍馆”,推广传承好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塘口家糍。
(碉楼下的春耕节)
党建引领治基层,组织有力展新功
深化“两带一包”党建品牌,扩大“积分制”基层治理新模式试点范围,依托“碉楼下的党课”,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努力让基层党组织充满活力、党员发挥作用、群众得到实惠。夯实党建阵地建设,全面开展党员干部培训,进一步推动村内党员教育多样化,抓实党员红色教育。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行阳光村务,增强基层治理透明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鼓励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集体经济壮且大,多元发展展新姿
因地制宜,深度发掘裡村独特资源禀赋,明确集体经济发展定位,成立强村富民公司,不断拓展村集体收入模式。摸清家底,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资产参股等多种途径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与“科技特派员”联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稻田+碉楼”农文旅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拓宽村民收入来源。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支持。
(里苑民宿)
展望未来,裡村村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秉承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深挖自身潜力,拓展发展路径。在文旅产业的兴盛中彰显特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乡风文明的建设中焕发新貌,在党建引领的治理中展现新功,在集体经济的壮大中多元发展。裡村村将以实际行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