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7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含预售及海外票房)超120万亿元,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十的亚洲电影!新学期来了,我们可以从《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学习哪些亲子关系?记者就此采访了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心理专科心理治疗师李君霞,通过哪吒、敖丙、申公豹三个家庭的故事,说一说亲子关系的困境与突破。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覃钰纯
《哪吒之魔童闹海》折射出多种亲子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哪吒的“魔童”身份,象征了现实中的“问题少年”,李靖夫妇用行动诠释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他们接纳哪吒的“魔性”,陪伴他踢毽子、共同对抗偏见,甚至在生死关头以命换命。这种无条件的支持,让哪吒最终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觉醒宣言。
李君霞介绍,东海龙王敖光从控制到放手,刚开始将龙族复兴的使命强加于敖丙,却最终在儿子濒死时含泪说出:“父辈的经验未必全对,你的路需自己闯。”这一转变映射了传统家长从“权威控制”到“尊重选择”的成长。
电影中,隐忍与牺牲的妖族父亲申正道在偏见中忍辱负重,却以生命为代价保护儿子申公豹的周全。他的故事揭示了“爱”如何跨越身份与规则的桎梏,成为教育的终极力量。
当代亲子教育的困境主要包括权威与失控的拉锯战、过度关注与焦虑、沟通障碍凸显三个方面。李君霞表示,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用爱才能更好解决亲子教育的困境,但爱的表达需超越控制、牺牲与期待,走向理解与共同成长。
运用技巧处理好亲子沟通
为何有的亲子关系越努力反而越疏离?据悉,大部分亲子冲突,源于“不会表达爱”。开学季已至,父母如何处理好亲子沟通?李君霞建议,做好以下4个方面:
1、以无条件的爱为根基,建立情感安全感。接纳真实的孩子,家长放下刻板期待,不拿孩子与他人盲目比较,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支持他们在安全范围内探索热爱。经常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爱,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及时肯定其行为和品质。用行动传递支持,爱需转化为日常陪伴与关键时刻的托底,主动参与孩子的兴趣活动,给予温暖的拥抱与鼓励。
2、从“单向说教”到“双向对话”。倾听比评判更重要,给予孩子充分关注。不打断对方讲话,不作价值判断,努力体验对方的感受,及时给予语言和非语言反馈。采用非暴力语言、开放性问题、共情式回应、共同制定规则等平等沟通技巧。
3、在“边界”与“自由”间寻找平衡。父母应清晰界定规则底线,同时在非原则性事务上灵活引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适时赋予孩子选择权,让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策,从而在自由选择中学会承担责任。
4、以共同成长重塑亲子关系。父母要审视自身成长经历中的创伤与未满足的需求,避免将负面情绪和不当期待转嫁到孩子身上。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参加亲子教育课程等方式,提升自我认知,转换角色为孩子成长的支持者。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接受不完美,共同学习和成长
从电影到生活,李君霞给出父母的行动清单,以下是10个沟通锦囊:
1、每天15分钟“无干扰陪伴”,专注倾听;2、用“我相信你能处理好”代替“按我说的做”;3、家庭会议中让孩子拥有1/2投票权;4、犯错后共同复盘“下次如何做得更好”;5、定期写信表达“不曾说出口的爱”;6、与孩子共读《哪吒之魔童闹海》原著,讨论“如果你是敖丙会怎么做”;7、设立“家庭勇气奖”,奖励彼此的成长突破;8、学习非暴力沟通课程,升级表达方式;9、在冲突时按下“暂停键”,避免情绪化决策;10、每年拍摄全家福,记录共同成长的轨迹。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结尾,哪吒与父母在废墟中相拥,敖丙走向属于“自己的海”,申公豹带着父亲的信念继续前行。亲子关系从不是“完美”的童话,而是在裂痕中照进光亮的真实旅程。
爱是永恒的课题,成长是终身的修行。对于家长来说,无需做满分家长,只需以真诚与勇气,与孩子共同书写“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成长史诗。李君霞表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或许“笨拙”,但请相信,他们的爱永远是你对抗世界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