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吉黄牛肉受到欢迎,前来购买牛肉的顾客络绎不绝。
圩市,像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记录着最真实、鲜活的乡村烟火气。恩平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实施“十圩百村振兴计划”,大力发展“圩日经济”。2月22日,由那吉镇政府主办的“那吉牛肉圩市”在那吉圩镇农贸市场火热开市,翻开了恩平市“圩日经济”从规划到实践的第一页。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胡伟杰 通讯员 袁家玮
A 走,到那吉“赶圩”去!
在那吉圩镇,每月逢二逢七开市,农贸市场周边,各种摊位上摆卖的商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砂糖橘、番薯、蜂蜜、土鸡蛋等农家货种类繁多;土茯苓、牛大力、茶叶等山货特产也汇聚于此;还有冰糖葫芦、烤肠炸串、特色糕点等美食小吃。
活动以那吉传统圩日为切入,顺势推动位于那吉市场的“那吉牛”门市正式开张,通过开展本土黄牛肉和农产品山货展销、特色美食品尝、“逢圩说事”、群团公益服务等活动,为传统圩日文化注入更多丰富元素,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和农文旅协同发展,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那吉牛”,人气真的牛
在当地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大力宣传下,当天的那吉圩市热闹非凡,人山人海。“从来没有见过市场这么热闹!”每天都到市场买东西的那吉圩镇居民黄锦田被当天的“大场面”震惊到了。他表示:“作为那吉人,我当然希望家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市场越来越旺,大家收入都高一点。”
主办方专门请了舞狮队,动感的锣鼓声和精彩的舞狮表演瞬间将现场气氛点燃。
“那吉牛”,圩市门口充气拱门上的三个大字,表明了本次圩市最受欢迎的主角——声名在外的那吉黄牛肉。本地农户现宰现卖新鲜优质黄牛肉,牛五花、牛里脊、牛腩、牛肚等一应俱全。周边还有许多牛肉美食摊位可进行牛肉加工,牛肉粥、葱姜炒牛肉、牛杂煲等鲜活现做,香气四溢,征服了一众食客的味蕾。
老许牛肉档口,前来买牛肉的顾客络绎不绝,把摊位前负责切肉的梁华顺累得够呛。他告诉记者,他们家的牛肉档是他父亲开的,自己在阳江打工,听说政府要搞“那吉牛肉圩市”活动,预测会很忙,所以专门请假回家帮忙,但当天的生意之火爆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期。“早上4点起床,6点开始摆摊卖牛肉,8点左右就卖掉了一头牛,现在才10点多,第二头牛又快卖完了,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要是平常,我们一天最多就卖出一头牛而已。”梁华顺的语气开心又疲惫,“我们今天的生意能这么火,全靠政府大力宣传推广。希望这样的活动未来可以继续办下去,让市场越来越旺!”
那吉黄牛肉为啥这么受欢迎?“我在那吉养牛已经有些年头了,山地放养,远离工业污染,养出的土黄牛体质健壮、肉质鲜美,吸引了很多顾客慕名而来,逐渐打响了口碑。”摊主许叔介绍,以往由于本地农户自主分散经营、销售渠道单一等原因,那吉黄牛肉的总体销量不高。现在,那吉市场开设了门市,精选高品质的黄牛肉统一进行售卖,前来光顾的人络绎不绝,这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也更加提振了农户们的经营信心。
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赶圩”
圩市是农村经济活力集中的舞台,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本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窗口。“可以试吃,多买多送”“抹个零,给30元就行”……熙来攘往的“赶圩”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处处洋溢着市井温度。主办方还专门请了舞狮队为活动添色,动感的锣鼓声和精彩的舞狮表演瞬间将现场气氛点燃。在这里,没有炒得离谱的价格,只有遇上客人“抹个零”“添把葱”的热忱,人们一路逛一路话家常,“有圩可赶”,成为生活最好的调味剂。
“那吉牛肉圩市”活动现场还售卖当地土特产。
家乡味,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抗拒的诱惑。“圩市上有不少那吉本地土特产,有小时候的味道。”在广州工作的黎女士利用周末假期专程驱车回到家乡感受这份烟火气。她不但购买到了农家黄牛肉、走地鸡、山坑鱼,还买了许多新鲜时蔬和煲汤山货,准备回去为家人备上一桌那吉特色农家菜。
如黎女士一般从外地赶来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这些大山里长出来的,顶着原生态绿色光环的新鲜牛肉和山野农货,对这些城里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与逛超市不同,圩市为消费者提供了现场体验感,那些沾着泥土的蔬菜、活蹦乱跳的家禽,都让孩子觉得非常新奇,有机会的话,我会再带孩子来那吉‘赶圩’,亲身感受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部过程。”专门带着孩子从中山过来“赶圩”的张先生说。
为了丰富“那吉牛肉圩市”活动的内容和内涵,圩日当天,当地政府在“那吉牛”门市隔壁专门设置了“逢圩说事”服务群众固定议事点,充分发挥圩日人流量大且集中的优势,将优质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党员干部和网格员轮流接待群众,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妥善处理乡村家事、邻里纠纷等,激发基层善治内生动力。“有了这个固定议事点,我们办事更加方便了,遇到问题来这里说一说、议一议,社区干部很快就会帮忙研究解决。”那吉镇圩镇社区居民吴大爷满意地说道。恩平市妇联等群团组织也纷纷到那吉市场周边开展公益服务活动,邀请近百个亲子家庭在那吉德发食品厂体验制作佛公饼的乐趣,沉浸式感受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B 关于“圩日经济”的思考
旅游一业兴,市场百业旺。而要想推动旅游兴,就要持续打好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商贸等多领域“融合牌”,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根植于乡村文化的圩日,就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那吉牛肉圩市”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
恩平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策划启动恩平“十圩百村振兴计划”,大力发展“圩日经济”,将趁圩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游,办好良西福坪“秋季村晚”,在农耕、农趣等方面设计丰富活动,让逛“圩集”、品“村味”、住“村居”、赏“山水”成为标配,带动乡村振兴、村民共富,实现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共融。
这为恩平广大乡村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小圩日”也能写出“大文章”
“赶圩”风俗古已有之。“圩”在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通常指的是集市或市场。关于“圩”的存在时间难以精确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圩市的历史至少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广东新语》便有关于“圩”的解释:“圩”是岭南地区对集市的称呼,古时称为“虚”。古人认为“虚”是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地区将村市称为“虚”,是因为交易场所不固定,交易时人们聚集,交易结束则散去,故称“虚”。后来,“虚”字逐渐演变为“圩”。
农户将自家种的土特产拿到圩市售卖。
《恩平县志》里也有不少专门关于“圩”的介绍。从目前记者能查到的情况来看,最起码可以追溯到明崇祯九年(1636年),当时,圩和市还是有区别的;到了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时任知县曾萼始确定恩平各圩的圩期,将圩与市合二为一。
圩市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圩市通常有固定的日期,比如每隔几天或每周的某一天举行,这种周期性的集市满足了农村地区商品交换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圩市的形式和功能也在不断演变,但它们作为地方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今。时至今日,恩平各镇街的不少百姓依然坚持着赶圩的习惯。
“我们小时候,圩日都是很热闹的,人山人海,各种吃的、玩的都可以在圩市上买到。当时一想到可以去赶圩,整个人就兴奋起来了。”那吉镇镇长刘志伟从小便在恩平农村长大,赶圩承载了他童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20多年来,刘志伟见证了恩平乡村圩市的兴衰,如今,他从原来的圩市参与者,变成了重新振兴圩市的组织者之一。
“本次活动是我们那吉镇委、镇政府贯彻落实恩平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的一次有益尝试,从目前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刘志伟表示,接下来,该镇将继续在保留乡土特色、传承传统文化上下足功夫,以“圩日经济”为切入点,着力畅通城乡商贸流通渠道,逐步丰富乡村游场景,扎实做好农文旅融合“大文章”,使传统圩市能够留住人气、带动财气、散发烟火气,穿过悠悠岁月,走向新时代的灯火阑珊。
通过此次活动被带旺的那吉圩市,完成了一次从“土里土气”变身“文旅大餐”的成功实践,在满足大众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成功为乡村经济发展点上了一把火,也为恩平未来如何发展“圩日经济”,推动“十圩百村振兴计划”,积累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
实践证明,“小圩日”也能写出“大文章”。
融入更多特色元素
让圩日经济“百花齐放”
从记者观察来看,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势也。近年来,圩日经济的逐渐淡化,归根结底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业态出现,逐渐对圩日的作用进行了替代,比如各类现代化商圈的出现、网购的盛行等,人们不再需要通过赶圩来实现商品的购买和交换,圩日的人气自然而然便开始逐渐淡化。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大自然、原生态、烟火气的向往与日俱增。植根于农村文化的圩日,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新生活的新向往,自然便有了再次火爆的机会和趋势。
地利,基也。恩平山清水秀、景点众多、美食成群,拥有所有乡村游必须具备的优质特点和扎实基础。以此次的“那吉牛肉圩市”活动为例,主打的卖点就是自然原生态的黄牛肉和各类土特产,吸引了众多城市游客前往尝鲜。
人和,魂也。传统圩市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此次活动由那吉镇政府牵头组织,不仅提前近半个月在多个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还组织了“逢圩说事”、群团公益服务等活动,大大增加了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群众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提前准备更多的农副土特产,喜迎八方来客。
展望未来,如何持续保持甚至升温圩市的热度,让乡村元素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推动圩日经济越走越高、越走越旺,还需当地党委政府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理性务实的行动。
在记者看来,各地的特色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恩平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报告已经为各镇街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恩城街道、君堂镇重点发展淡水养殖业,横陂镇加快发展海产养殖业,大田镇、牛江镇联合建设亿尾优质罗氏虾苗基地,打造千亩“美丽渔场”;沙湖镇牵头发展茶枝柑等林果业,东成镇、大槐镇持续发展香水柠檬,打造万亩“致富果园”;大田镇突出发展蔬菜产业,打造千亩“优质菜心”;东成镇、牛江镇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推动预制菜产业园建成投产、粤自然大健康产业园动工建设,湾西国际食品谷项目投产;圣堂镇着力发展生猪产业,带动全市实现50万头生猪出栏;良西镇、沙湖镇、牛江镇大力发展水稻产业,加快水稻育秧中心建设,打造万亩“丝苗好米”;牛江镇、良西镇牵头做好“四薯”以及马铃薯冬种工作,打造万亩“冬种良薯”;那吉镇着重发展特色茶叶、南药种植,打造万亩“山水茶园”。
在此基础上,恩平市各镇街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以“一镇(街)一主导产业”发展“一镇(街)一特色圩日”,吸引广大游客到恩平各乡镇赶圩,邂逅乡村烟火气,品尝地道山野味,从而写好“兴镇村”“促民富”文章。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引领带动下,农村广阔天地,必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