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夜晚,花炮会现场仍然非常热闹,绚丽烟花让村民、游客大饱眼福。欧蕊荣 摄
从正月十五开始,在鹤山市鹤城镇,由客家人代代相传的民间活动——鹤城花炮会如约而至。在鹤城镇15个村委会、近150条客家自然村,一系列盛大的花炮会轮番举行,村民们欢聚一堂、祈福联谊。2017年,鹤城客家花炮会入选鹤山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300余年,鹤城客家花炮会有何魅力?让我们走进鹤城镇,了解这一客家民俗活动背后的故事。
文/江门日报记者 张泽彬
通讯员 凌伟新 欧蕊荣
A 源于客家 源远流长
鹤城镇是鹤山市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区,客家人占比90%。鹤城客家花炮庙会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客家人南迁至鹤山。带来了原有的文化信仰,并与当地习俗融合,形成当地的特色,各村花炮会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客家人迁入初期,生存环境艰苦,族群之间竞争激烈。为凝聚力量,客家人兴建宗祠,跨村落形成以宗祠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展开乡族合作。
鹤城客家花炮庙会正是来源于这一时期。以现在的客家村落小官田村为例,康熙年间,客家人钟氏三兄弟带领族人移居到小官田属地、坑尾村属地等开村立户。为纪念建村、护佑一方平安,当地百姓合建开村祖庙,并于每年正月十六举行花炮庙会,传承至今。各村的花炮会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B 接炮还炮 场面热闹
鹤城镇各村的花炮会时间不同,但都大多遵循着祭拜、接炮、还炮、烧炮、抢炮等传统仪式流程。其中,小官田关帝花炮会规模最大,仪式保存最为完整。
“抢炮”环节用的花炮头由麻绳编织而成,如今“抢炮”被抽签取代,既保留了传统,又确保了安全。鹤城镇供图
正月十六上午,小官田樟树下村热闹非凡,村民们敲锣打鼓,进行“接炮”“还炮”等环节。鹤城镇供图
每年正月十六上午,小官田樟树下村热闹非凡。村民们敲锣打鼓,进行“接炮”“还炮”等环节。巡游队伍绕村而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妇们挑着箩箧,箩箧内装橘子、甘蔗、熟鸡等年货,寓意吉祥。
过去,花炮会中的“抢炮”环节最为激烈。各村青壮男丁争相抢夺从高空落下的花炮头,抢到“头炮”寓意全年好运。随着社会发展,这一环节逐渐被抽签取代,既保留了传统,又确保了安全。
如今,花炮会不仅是祈福的仪式,也成为村民联谊的盛会。
C 形式多样 各具特色
鹤城镇各片域花炮会在庆贺方式上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舞龙、舞狮是花炮会不可或缺的元素。花炮会上,各村派出狮队表演狮艺,锣鼓齐鸣,金龙缠绕,场面壮观。鹤城村委会双鹤堂、南星村委会中和堂、小官田村委会同德堂、东坑村委会东坑狮团和禾谷村委会南塘狮团是花炮会中重要的狮艺及武术传承。
村民在花炮会上唱响《采茶歌》,词韵精美,内涵丰富。欧蕊荣 摄
与此同时,不同片域的花炮会融入了当地特色,形式多样。比如南星片域注重彩头、高格调,希望新年有好的开头、高的起点;中部片域注重耕读文化,上演客家山歌、舞蹈等节目;三堡片域则以狮艺礼仪代替人情礼节,文化内涵丰富又别具特色。
城西刘三姐花炮会尤为独特,融合了客家山歌等传统文化元素。刘三姐被奉为歌仙,村民在花炮会上唱响《采茶歌》,词韵精美,内涵丰富,展现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每逢正月十九,城西村委会下辖16条客家自然村及鹤城村委会西门村、龙口镇客家村等举办刘三姐花炮庙会。花炮会上,乡民们唱响客家山歌经典《采茶歌》,词韵精美,内涵丰富。
近年来,花炮会还加入了其他地区的非遗表演。例如小官田关帝花炮会曾邀请台山浮石飘色参加巡游助兴。
D 传承保护 助力振兴
作为典型的集体传承项目,鹤城客家花炮会是鹤山客家地区覆盖面最广、民众参与度最高的民俗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代代相传。每年,不仅本村及附近村民参与,海内外华侨华人也纷纷前来观礼。近年来,依托网络媒体传播,花炮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吸引越来越多江门本地及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今年小官田关帝花炮会参与人数超万人次。
花炮会上,醒狮采青表演十分精彩。 欧蕊荣 摄
记者了解到,鹤山市在保护和传承中作出了很多努力。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派专人走访调研鹤城镇各村落,了解鹤城客家花炮会的发展历史,掌握鹤城客家花炮会的传统流程与各村落片区的特点;通过与民俗专家、学者交流,探索客家花炮会的保护方法,深挖客家花炮会深厚的文化价值,明确项目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充分利用各大网络平台、社交媒体,提高客家花炮会的知名度。此外,还录制影像资料做好收藏、存档工作。
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鹤城客家花炮会弘扬客家民俗传统文化,传承族群内在的精神品质,凝聚人心,和睦邻里,对推动乡村振兴、打造乡村特色小镇、推动文旅融合有着重要价值。
同时,鹤城镇政府也积极开展鹤城客家花炮会的保护传承活动,并加大宣传力度。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个传承看了三百余年的民俗活动焕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