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探寻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密码”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2-28 07:28   

位于雅瑶镇的棱坝梅花鹿生态农场内,百鹿呦鸣。

位于雅瑶镇的棱坝梅花鹿生态农场内,百鹿呦鸣。 陈楚文 摄

劳浩山介绍赤松茸时滔滔不绝。

劳浩山介绍赤松茸时滔滔不绝。 张雯韵 摄

    昨日,在鹤山市古劳镇浩山灵芝种植场,只见一排排菌棒在铁架上整齐摆放,一簇簇猴头菇从中破茧而出,长势喜人,像一团团洁白的棉花。

    鹤山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现代农业要大力发展规模种植、规模养殖,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强特色农业,是在激烈的农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一招,更是推动村民创收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鹤山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和独特区位优势,构建符合鹤山实际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江门)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大力支持各镇做好“土特产”文章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古劳镇浩山灵芝种植、雅瑶镇梅花鹿养殖等一批特色农业项目。

    文/江门日报记者 谌磊

    通讯员 麦和幸 彭梦乐

    小菌菇撑起“致富伞”

    记者从浩山灵芝种植场了解到,经过近一年的运营和摸索,通过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和销售瓶颈,该种植场将产品和技术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用一朵朵小菌菇撑起“致富伞”。

    菇农劳浩山是种菇老手,今年在基地种植约2万个菌包,预计年产量约8000公斤(鲜品),参照往年市场价格,销售额预计可达40万元。这些猴头菇主要销往深圳、珠海、清远等周边城市,还拓展到了广西市场。

    据劳浩山介绍,种植场里种植的菌类品种繁多,除了猴头菇,还有赤松茸、黄金菇、黑皮鸡枞菌等。今年3月,他还将尝试种植经济价值较为可观的竹荪。同时,为了让种菇产业提升附加值、实现更好发展,劳浩山采取“售卖产品+技术输出”的发展模式,利用抖音、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拓宽销路,同时,还为客户提供涵盖从菌种培育、菌包制作到田间管理全链条的专业技术支持,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

    劳浩山说:“蘑菇和灵芝已种了15年,技术比较成熟。从去年开始我们尝试技术输出,效果比较好。今年,我们准备‘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把种植基地做好,另一方面,推进技术输出,带动周边农民种蘑菇、灵芝,一起发家致富。”

    百鹿呦鸣唱响“振兴曲”

    每年春天,是雄性梅花鹿们的“重生”时刻,旧角脱落,新生的鹿茸悄然探出。位于雅瑶镇的棱坝梅花鹿生态农场内,百鹿呦鸣,唱响乡村“振兴曲”。

    “这里自然条件好,很适合发展特色养殖项目,我们的收入很可观。”据棱坝农场负责人胡星卫介绍,农场目前养殖了100多只梅花鹿,通过生产鹿茸和鹿副产品,去年营收总额近30万元。

    “鹿吃百草,全身都是宝。”据了解,经过人工驯养培育的梅花鹿药用价值很高,被加工成为各类保健品和药品,近年来深受消费者欢迎。

    甜象草、胡萝卜、玉米秸秆、花生秧……对于喂养梅花鹿的饲料和枝叶,胡星卫都亲力亲为。“鹤山林地、植被资源丰富,我们在这片承包地里就地取材,梅花鹿很喜欢吃这些。通过绿色养殖、悉心照料,才能产出高附加值的鹿茸及鹿副产品。”胡星卫说。

    “我要把养鹿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来做,在药用价值、食用价值上追求品质和性价比,打造品牌。”胡星卫表示,鹤山正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今后将深度挖掘梅花鹿生态农场的多元价值,与当地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商合作,赋予梅花鹿点缀景区、与游客互动的功能,打造输送鹤山“景观鹿”,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

    菌菇种植、梅花鹿养殖正是鹤山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缩影。在双合镇的深山中,春茶吐新芽,茶韵农耕研学基地吸引广大省内外师生前来交流学习;在桃源镇的虾塘里,澳洲蓝龙虾欢腾跳动,蓝龙虾主题公园美轮美奂……如今,走进鹤山广袤的乡村,人勤地沃,百业竞发,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农业发展蓝图正在侨乡大地上绘就。

    近年来,鹤山坚持因地制宜,主动物色、挖掘适合当地种养的特色农产品,为农民提供种养指导,推动红茶、水产、食用牛、丝苗米等现有特色种养产业逐步上规模、上水平,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此外,鹤山着力打造“鹤山优品”,持续擦亮“鹤山红茶”“鹤山金峡蓝龙虾”等特色农业品牌。目前,已累计培育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认证“粤字号”农产品10个、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同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增加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乡村文旅、民宿经济、都市农业、数字农业等新业态。

    鹤山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鹤山市将进一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锚定现代农业发展新坐标,持续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探索出一条“以特取胜、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王雪晴  三审:陈淑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