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融湾 探寻高质量发展“台山路径”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3-13 07:28   

    跨海长桥越黄茅,筑梦湾区创未来。

    在春意盎然的时节,台山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台山从“湾区边缘”稳步迈向“湾区腹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新的一年,台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抢抓“大桥经济”历史发展机遇,在纵深融入大湾区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

    当前,台山正以昂扬的姿态和坚定的步伐,加速融入湾区发展大局,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交通为基 先行一步

    交通先行,成为台山融入湾区的关键一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不仅重塑了台山的时空格局,更使其跃升为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的枢纽一环,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加速流动与融合。

    一方面,台山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通过推进一系列重点交通项目,如国道G240线大江至那金段改扩建工程、广台高速建设等,不断完善与跨海通道相衔接的路网体系。同时,加快鱼塘港码头建设步伐,谋划特大型深水港和江门支线机场,力求构建联通内外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台山与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提供坚实支撑。

    另一方面,台山注重完善制度规则的“软联通”。通过构建“跨域通办”新模式,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服务窗口”业务,积极推动与港澳在金融、税收、信用等多领域的规则衔接,为港澳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跨境专业人士在台山便利执业创造有利条件。这些举措必将吸引更多港澳企业和大湾区人才来台山投资兴业,推动台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产业为重 重构格局

    交通优势的转化需要产业体系的深度适配。台山依托土地成本低、连片空间广的优势,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形成互补,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高地。工业新城与广海湾经济开发区两大平台分别聚焦“先进制造”与“临港经济”,共同构建起“北产南港”的产业新格局。

    过去一年,台山紧抓“大桥经济”机遇,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工业增加值对台山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近六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年位居江门之首。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荣获“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称号,江门台山产业园区获批为省级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园。这些“家底”为台山未来在高端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的一年,台山提出全面强化湾区合作,积极对接香港新型工业化,主动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战略。在广海湾片区,台山将加快推进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建设、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项目落地,并抢抓江门与深圳共同发展海洋经济的契机,谋划发展高端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特种船舶维修、船舶配套关键零部件等产业。

    同时,台山将加强与中山三乡的对口产业协作,合力建好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推动跨区域产业链融合发展,加速与湾区其他城市在资源共享、产业互补、服务协同等方面的进程。

    农文旅融合 共谱新篇

    不久前,在台山市“农旅融合·迎春花开”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推介交流活动上,结合“大桥经济”“农文旅融合”“十五运会”等市场热点,台山重磅推出了10条全新旅游线路,涵盖侨乡文化、滨海风光、温泉康养、田园体验、湾区跨界等多个领域。

    作为省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台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以省级试点为契机,致力于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滨海风光带”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3月5日,“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广东第一田”农文旅融合示范点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计划总投资4.8亿元,成为江门推进“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的生动实践,为台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台山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续6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去年接待游客645.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7.29亿元,分别增长18.99%和16.76%。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台山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成为台山向大湾区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推动“流量”转化为“留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台山拥有逾180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侨资源是台山融入湾区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台山实施“侨都赋能”工程,将侨务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江门首个“澳门青年之家”的启用,为澳门青年在台山创业就业提供了便利;“侨梦苑”创新创业基地创建,更激发了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返乡创业就业的热情。这种“以文化凝聚认同、以服务留住资源”的策略,使台山成为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首选地之一。

    潮涌大湾区,奋楫正当时。展望未来,台山将持续在交通设施完善、产业体系升级、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探索发力,加速融入大湾区发展蓝图。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宁园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