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法院法官柔情办案 帮助当事人重拾亲情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3-19 07:28   

    “若他在天有灵,看到其挚爱的亲属因为其财产反目成仇定然痛心疾首。法律能划分财产的权属,却无法丈量亲情的重量,希望你们能早日放下芥蒂,齐心协力处理好遗产分割的后续事宜……”审的是财产,理的是家事。近日,开平法院民一庭法官许眉笑带领团队成功调解了一宗发生在婆媳之间的继承权纠纷,为了让当事人真正解开心结,重拾亲情,她特别为当事人送上一份特别的《法官寄语》,用心用情推动案结事了人和。

    “作为裁判文书的有效延展,法官寄语用当事人听得懂、有感情的语言文字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交流,更能引起当事人的共鸣,既能化解矛盾,又有助于当事人重拾亲情。法律不是‘冰冷’的文字,也是有温度、有情怀的。”许眉笑说。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通讯员 李彩雯 欧雯静

    2023年9月,被继承人张某意外去世,留下一套与妻子梁某共同拥有的一套房屋,两人无子女。后因该房屋中张某留有的产权份额的继承问题,2024年10月,张某的母亲张女士及其女儿一纸诉状将梁某告上法庭,请求分割案涉房屋继承份额。诉讼过程中,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加上张某的父亲在2024年6月因病去世,张某及其父亲都没有留下遗嘱,继承人主体确定难度增加,一时之间,案件陷入胶着。

    “遗产继承引发的矛盾,大多牵涉亲情与利益,如果单单判决处理,容易引发更大的矛盾。双方本就是一家人,亲人离世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情绪沮丧、相互怨怼是人之常情,只要耐心做好引导,应能促成双方调解、重归于好。”查阅案件后,许眉笑明确了解决思路。

    该案的症结在于张某的母亲与儿媳之间在房屋分割上的意见分歧。考虑到双方的情绪,许眉笑分别倾听两人的想法,给予她们充分的表达机会。同时,向双方详细释明遗产中的夫妻共同财产以及遗产的分配原则,帮助她们建立基础的法律认知,再以亲情为出发点,多次强调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引导婆媳俩人念在过去的情分上,摒弃前嫌、互让互谅,一步步解开双方的“心结”。最终,经过努力,本案原、被告达成初步的调解意向。

    然而,此时,案件又出现了小波折。因张某早于张某父亲去世,张某父亲的继承份额应由其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其中包含了张某的祖父母。对此,许眉笑马上联系当事人补充相关证据材料,可她们均表示张某的祖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无法提供相关材料。

    “法官,既然我们都同意调解了,不能直接调解处理吗?为何还要翻查祖父母的情况?”对此,本案原、被告都表示不解。“张某的祖父母也依法享有继承权,若不查实情况敷衍了结,会留下后患,也会损害你们的合法权益!”许眉笑耐心地向她们解释。

    鉴于张某的祖父母已去世20余年之久,且当时负责办理丧事的亲戚均已去世,许眉笑多渠道寻找相关证据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部门的全力帮助下,当事人顺利查询到相关证明材料,可以确认张某的祖父母已去世,本案原、被告是张某及张某父亲唯一的继承人。

    有了关键的证据材料,许眉笑立刻组织双方进行现场调解。在法官的组织协调下,原、被告当事人对涉案房屋的处理达成一致意见,当场签订调解协议。被告梁某当庭向原告支付遗产分割补偿款,原告放弃对涉案房屋属于张某份额的继承权,萦绕在当事人心中近两年的心结终于解开。

    近年来,作为开平法院专审家事案件的庭室,民一庭持续推进家事审判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建立特邀调解、家事调查员、联合妇联开展判后家庭教育、发出未成年人关爱提示、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家庭教育令、人身安全保护令、探望权承诺书、法官寄语等系列工作机制,持续丰富“法护家和”家事审判名片的内涵,用心用情“解好”“断好”关系民心向背的“家务事”。2023年至今,开平法院办结家事纠纷案件1053件,调撤率从2022年的38.58%提升到2024年的52.83%,审判质效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钟建基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