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门教育系统新春访谈丨潮涌侨乡育桃李 奋楫扬帆启新程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3-19 07:28   

位于“中国侨都”江门西江之滨的江门职院,正在扎实推进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

位于“中国侨都”江门西江之滨的江门职院,正在扎实推进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

培英高中承办“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4年江门市18岁成人宣誓仪式。

培英高中承办“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4年江门市18岁成人宣誓仪式。

景贤初中龙溪湖校区确立校训为“仰望星空

景贤初中龙溪湖校区确立校训为“仰望星空 求真求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江门市棠下初级中学国旗护卫队英姿飒爽。

江门市棠下初级中学国旗护卫队英姿飒爽。

蓬江区农林双朗小学课间游戏很受学生欢迎。

蓬江区农林双朗小学课间游戏很受学生欢迎。

2024年,江门一职在技能竞赛、产教融合、学生就业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瞩目成绩。

2024年,江门一职在技能竞赛、产教融合、学生就业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瞩目成绩。

2025年,江门一实力争在首届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2025年,江门一实力争在首届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春风拂面,教育潮涌。值此“十四五”规划收官号角与“十五五”蓝图擘画声交织共鸣之际,本报邀请7所代表学校的“领航者”,共话学校发展答卷,擘画新一年的教育蓝图。

    过去一年,江门教育人锚定“优质均衡”目标,以奋进之笔书写时代华章:基础教育“强筋健骨”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链接湾区产业脉搏,学前教育“普惠阳光”温暖千家万户。访谈中,“领航者”们通过分享产教融合、名师培养、智慧教育、五育并举、特色

    办学、协同育人的办学思想和实践智慧,勾勒出“学有优教、教有良师、校有特色”的奋进图景。

    站在历史交汇处,这场教育访谈既是成果的检阅,更是征程的再次启航。让我们透过教育人的思考与谋划,感受江门教育守正创新、勇立潮头的气势和力量,共同期待侨乡大地绽放更多“桃李春风”的育人故事。

    策划:赵兰萼 傅学超 统筹:娄丹

    文/图 娄丹 张翠玲 吕中言 陈慕欢 罗双双

    江门职院党委书记张忠林:

    “双高”建设 赋能侨乡产业升级

    “作为扎根‘中国侨都’的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们既要做好自身建设,更要服务好地方发展。”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门职院”)党委书记张忠林接受采访时说。

    一直以来,江门职院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聚焦产教融合与侨乡特色,精准培养高技能人才,助力侨乡产业转型升级。近三年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39项、省级教学成果309项,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三方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

    张忠林表示,学校通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指挥棒”效应,引领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职教动能。

    精准育才

    产教融合锻造技术新军

    过去的一年,江门职院在“双高”建设的征途中高歌猛进,成效显著,在职业教育“五金”(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建设领域崭露头角。

    该校深化“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构建起“政校会园企+侨”多元协同生态,校企共建课程覆盖60%以上专业。通过赛教融合实践、1+X证书制度,将工业机器人、智能视觉等新技术融入教学,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数居全省前列。

    与海目星、海信等龙头企业共建1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和产教评基地,“实习就业一体化”改革成效斐然。双创教育成效显著,建成省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超80%学生投身实践,创业率达5.02%。面对AI技术浪潮,率先布局“AI+专业”课程体系,完成12个传统专业数智化改造,建成数字化实训基地8个,建设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为高质量育人提供更坚实保障。

    张忠林表示,2025年,江门职院将继续锚定“双高”建设目标,持续聚焦“五金”建设,深化“实习就业一体化”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扎根侨乡

    专业链对接产业升级需求

    “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我们不断进行专业优化。”张忠林介绍,围绕江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学校动态优化专业布局,建设6个省高水平专业群和9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精准对应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江门支柱产业。

    投入450万元打造工业机器视觉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牵头组建江门市域产教联合体,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鑫辉科技等共建3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28个产业学院,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定向培养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领域人才800余人。

    “接下来,我们将瞄准新兴和未来产业,成立‘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张忠林介绍,江门职院还将联合市人社部门等开展产业工程师联合培育专项计划,实施AI赋能人才培养行动,校企共建人工智能中试平台加速技术转化。

    多元服务

    技术赋能区域发展

    “作为高职院校,我们一直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张忠林说,江门职院构建“策略支持+创新研发+社会培训”多维驱动服务体系,近三年为中小微企业完成515项技术改造,技术合同登记582项,创造经济效益超9400万元。在江门市“揭榜挂帅”项目中,攻克靴式压榨装备、高层外墙智能喷涂机器人等多项技术难题,助力明星纸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社会培训方面,实现国家级项目突破,开展农村电商、智能制造等领域培训800余人次,与开平共建的翠山湖职教学院成为乡村振兴样板。

    在国际化办学中,推进“一带一路”高校合作项目,联合侨企开展订单式国际化人才培育,争创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与“职教出海”品牌,为江门经济外向发展架桥铺路。

    立足“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交汇点,张忠林表示,江门职院将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各项收官任务,努力建设大湾区人才培养高地、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服务华侨华人标杆院校,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与技术支撑。

    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党委书记邹治红:

    迈向五邑地区一流高中行列

    “2024年是培英高中建校三十周年,也是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党委书记邹治红在接受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2024年高考中,该校的特控上线人数首次突破200人大关,达到221人,其中两个献章班的特控上线率超过84%,远超本地区重点高中平均水平。

    展望2025年,邹治红信心满怀:“我们将继续秉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精细化管理、献章班龙头引领、导师制精准培养等举措,提升教学质量,以坚实的脚步迈向五邑地区一流高中行列!”

    献章班引领

    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献章班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品牌,也是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邹治红介绍,今年献章班将继续秉持“知疑求真,勤思求精”的献章精神,通过多元化的特色教育,培养“品德高尚、志向高远、勇于创新、治学严谨”的英才。

    “我们为献章班的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教学,实行导师制管理,目标是高考本科率达100%,特控率超70%,为985、211和双一流重点大学输送更多优秀学子。”邹治红语气坚定地说,“今年培英高中计划开设6个献章班,将配备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中高级优秀教师、省市骨干教师,助力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在献章班‘龙头效应’的引领下,实现全校教学质量整体攀升。”

    强师铸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邹治红强调,“过去一年,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介绍,学校现有正高级教师3人,副高级教师104名,专职教师100%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学位162人、博士学位1人,高学历人才占专任教师的55%。

    “高中教师的辛勤付出,是一段意义深远的旅程。老师们用三年时光为学生搭建知识阶梯,更以独特的生命智慧帮助学生完成心理蜕变。”邹治红动情地说,学校通过导师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关怀,帮助他们在学业与心理上共同成长。

    “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邹治红表示,学校将通过教学技能比赛、优质课例比赛、高考试题解题比赛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站稳站好讲台;让中青年教师在学习共同体带动下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勇挑重担,成为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让学校名师发挥示范作用,引领青年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潜心学习新理论和新方法,助推教学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奋进新征程

    书写培英教育新篇章

    “2025年,我们将继续发扬培英人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挥自身加工能力,为侨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作出新贡献。”邹治红信心十足,“我们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融入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和教育强市的发展大局,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培英教育新篇章。”

    邹治红详细阐述了学校未来的发展计划:一是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二是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落实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三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打造科技、人文、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四是推进学校多样化发展,艺术等特色课程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献章文化思想,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五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利用AI工具赋能教育教学,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数字化水平。

    江海区景贤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商庆平:

    推动“一校两区”协同高质量发展

    江海区景贤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景贤初中”)是江海区高标准、高定位、高投入打造的一所高品质初级中学。2024年9月,由江海区委区政府投资兴建的江海区景贤实验学校建成,并作为景贤初中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景贤初中形成“一校两区”(府西校区、龙溪湖校区)的地理新格局,学校发展迎来新跨越。

    新的一年,江海区景贤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商庆平表示:“我们将牢固树立学校的发展意识、实干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深化初中新课程改革,推动‘一校两区’协同高质量发展,致力打造省市一流的示范性初中,朝着‘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目标阔步向前。”

    党建引领

    筑牢学校发展基石

    一直以来,景贤初中始终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保障,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工作亮点频出,取得卓越成效。

    2024年,景贤初中在市、区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论文和班主任思政教育案例评选活动中,共获得市级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区级一等奖4名、三等奖2名。学校先后获评“江门市初中教育质量先进学校一等奖”“江海区义务教育阶段协同教育质量先进单位一等奖”“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等荣誉称号。

    学校的高质量运行,带好队伍是关键。新的一年,景贤初中将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培养好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党建引领,筑牢学校高质量发展基石。商庆平介绍,学校计划把教师思政表现纳入教师考核体系,通过“大思政”的途径,把党建元素融入教师的师德修养中。同时,努力挖掘学科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将党建元素巧妙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创新驱动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AI时代,教育何为?”商庆平表示,与时俱进是关键。作为发展中的窗口学校,景贤初中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以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景贤初中将探索AI赋能教育的有效路径,借力打破传统教育壁垒,努力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生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目前,学校确立了以“自立、自主、自强”的“三自”德育教育路径,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着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意识的终身学习者,使其能够不断学习和成长,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2025年,龙溪湖校区将重点完善智慧食堂建设和打造智慧图书馆,府西校区计划新建学术报告厅,全力实现让学生‘学好、住好、吃好、运动好’的‘四好’目标。”商庆平介绍,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基建工作,提升信息化教学条件,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创建一个独具特色的智慧科创中心,下设无人机实验室、航天实验室、航空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依托产业新城的地理优势,发挥周边产业集群效应,以‘卓越教育’为引领,形成‘高规格培育,全面激发优势智能’的科创教育发展路径,形成学校强势的‘STEM理科’教学品牌。”商庆平说。

    协同提质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景贤初中两个校区共研共进,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共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学生卓越成长。商庆平表示,新的一年,景贤初中将通过资源共享、师资均衡、管理优化、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措施,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两校区在协同发展中迈上新的台阶。

    “我们在两校区建了智慧教室,通过开展远程互动教学、在线课程等,打破因校区划分引起的地域限制,提升教学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两校区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商庆平表示,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两校区教师轮岗交流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在不同校区之间流动教学,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共享。特别是确保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定期在两校区进行教学示范和指导。此外,还将完善两校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鼓励两校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江门市棠下初级中学党总支书记冯福海:

    以“励耘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

    阳光洒在江门市棠下初级中学崭新的运动场上,班级篮球赛、足球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们在绿茵场上奔跑、跳跃,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是该校落实江门市“体育十条”政策的一个缩影。

    新学期,该校通过增设体育课、开展“课间微运动”、班级联赛等方式,落实学生每天不少于2小时阳光体育活动。该校党总支书记冯福海笑着说:“让每一个学生都在阳光底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育人的最终目标。”

    在“十四五”收官之年,这所承载陈垣院士“励耘精神”的镇街初级中学,坚持“五育并举”,在教育教学、特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推进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近年来,我们以‘五育并举’为核心,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行‘1+3+3+2’课堂模式,打造‘三有课堂’,即‘有高度、有温度、有效度’。”冯福海介绍,学校通过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构建质量监测体系,确保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2023—2024学年度,教师共斩获省级奖项11人次,市级奖项38人次,区级奖项54人次。

    在特色课程方面,学校通过“基础课程+素质课程”的双维素养培养体系,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近一年来,学生在击剑、民乐、科创、武术、合唱、啦啦操等项目的区、市、省级各类比赛中频频斩获佳绩,获奖总人次已超过250人。

    在特色示范学校创建方面,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健康促进示范学校、江门市教育质量先进学校等称号。冯福海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锚定‘高质量,有特色,铸品牌’,在更高的起点上打造‘励耘’教育新样本。”

    弘扬“励耘精神”

    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优秀从来都不是单一标准,不能仅以成绩论英雄。”冯福海强调,“会跳舞、能科创、跑得快、跳得高,那也能当‘领军学生’。”

    学校以陈垣院士的“励耘精神”为引领,深入挖掘院士文化内涵,推进“励耘”特色文化建设,并制定了《励耘育人评价》体系,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培育“励耘领军学子”“励耘领航学子”。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也是学校的一大亮点。学校设计了中草药种植、养护、采收与晒制劳动实践课,以及香囊制作课、中草药写生美术课等多元化课程,全面普及中草药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冯福海说:“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审美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实施强师工程

    赋能教育创新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棠下初级中学通过构建“三维分层培养体系”,让每位教师找到成长赛道。新教师通过“青蓝工程”实现“1年站稳讲台,3年形成特色,5年成为骨干”;骨干教师通过“学科融合创新工坊”开展跨学科项目制学习;名师则通过“项目负责制”牵头开展校本研究。

    在AI浪潮下,学校着力通过教研创新与AI赋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驱动教学范式变革。依托自主研发的“新教育”平台,及时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成效,为教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探索AI赋能个性化学习,推动数智化教学变革。

    展望新的一年,冯福海充满期待:“我们将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先进的理念,努力打造‘励耘’教育新样本,为江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蓬江区农林双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赵善明:

    播种梦想 “出彩”未来

    蓬江区农林双朗小学建校已有近9年时间,作为我市中心城区一所年轻的公办小学,学校始终坚持“出彩教育,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025年,教育正经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改革。展望新的一年,农林双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赵善明表示,学校正积极拥抱教育改革的浪潮,围绕思政教育、体育、劳动教育、AI+教育等几大关键词,努力办成一所更有温度、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优质学校。

    皮影戏里学党史

    红色基因“影”入人心

    让学生们在皮影戏里学党史,是农林双朗小学思政教育的一大特色。“皮影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载体。”赵善明表示,继挖掘开平南楼七壮士、双枪英雄龚昌荣的故事后,今年,学校将继续挖掘江门本地红色故事,以蓬江名人陈垣先生的爱党爱国事迹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践行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方式,制作不同主题的皮影戏剧,展现陈垣先生的“励耘精神”。

    此外,学校还将以长征精神为蓝本,打造红色皮影戏精品。通过艺术化呈现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壮举,让学生在观看红色影视作品中学习长征精神,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结合学校的两个区级影视思政名师工作室,该校还将搭建“侨乡红云剧场”,将五邑地区的红色故事或名人故事,如《79岁的新起点:陈垣爷爷的入党故事》《红色旋律·莲之舞》等改编成微电影,由学生自导自演,每月播放。

    为了让红色教育更加立体化,学校还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革命遗址、纪念馆,开展红色主题班会和演讲比赛,设计红色研学路线等,并绘制“红色基因时空地图”,串联周文雍故居(开平)—南楼七壮士遗址(赤坎)—林基路纪念公园(台山)—新会劳动大学等15个节点。

    跨学科中玩创新

    让教与学“AI”起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赵善明表示,学校将积极探索AI赋能教育的新路径,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积极推进DAPL(Digital Artificial Project Learning)行动,通过数据驱动和AI赋能的方式优化教学,探索“一融三段五步”教学模式改革,将AI技术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前的精心备课、课中的智能互动和课后的个性化辅导,实现教学的全程“智”能化。

    新学期,学校将开设《AI小达人》校本课程,通过动画、积木式编程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AI的基本原理。每学期还将举办“AI体验周”,设置语音识别、图像生成等互动体验区,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每周开展“智问未来”项目式学习课程,鼓励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会使用AI工具。

    在学科融合方面,学校将推动“AI+”教学模式,将AI技术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例如,在语文课上利用AI故事生成器创作续写练习,在数学课上通过编程解决经典问题,在科学课上制作智能浇花系统等物联网项目。

    此外,学校还将完善AI科创实验室,配置可编程机器人、3D打印等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AI+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赵善明说。

    教室外的微改革

    阳光体育“炼”出活力

    本学期开始,农林双朗小学的空地上多了许多彩绘游戏,一到课间就热闹非凡,活力十足。“这个学期,我校尝试设立两个课间15分钟活动,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进行,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乐起来。”赵善明说。

    其中,学校开发了“重走长征路”体验活动,绘制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爬雪山等14个关键节点,让学生通过快步走、单双脚跳、匍匐前进等运动了解党史,建立学生的家国情怀。针对不同年级,学校设计了分层活动方案,低年级学生以趣味化运动为主,如“萝卜蹲”“趣味跳格子”等;高年级学生则以技能提升为主,推行“课间技能挑战赛”,如数学的数独游戏以及各类益智棋类游戏,让学生每天有充分的体育锻炼时间,增强体质,提高信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播种梦想,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彩。”赵善明说。

    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毕国强:

    为学生搭建通往梦想的桥梁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2024年,是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江门一职”)参加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的收官之年。这一年,该校顶住压力,守正创新,奋楫笃行,在技能竞赛、产教融合、学生就业培养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瞩目成绩,既为学生搭建了通往梦想职业的坚实桥梁,更为我市经济产业精准输送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展望2025年,江门一职校长毕国强充满信心与期待:“学校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紧跟时代步伐,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让学生能通过更高质量的平台直面市场挑战,练就过硬本领,为江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一职力量’。”

    整合资源

    打造“1+N”劳动教育品牌

    一直以来,技能竞赛都是江门一职的“强项”,2024年,该校不负众望,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共斩获奖项111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4项。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节水系统安装与维护”和“安全保卫”两个赛项中均获得铜奖。

    升学方面,毕国强介绍,2024年高职高考该校本科上线人数224人,大专上线人数1194人,占比超90%。其余选择不继续升学的毕业生大部分通过学校推荐、自荐求职等方式,实现顺利就业,全校初次就业率达96.5%,本地就业率达86.7%。

    在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大背景下,江门一职积极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赋能劳动教育。作为广东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2024年与实验中学、怡福中学、陈白沙小学、北郊中心小学、东风小学、天鹅湾小学等蓬江区、江海区10所中小学签约对接,整合各校劳动教育资源,聚力打造“1+N”辐射模式的劳动教育品牌。

    “为了帮助各对接中小学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我校共开设14门独具匠心的劳动课程,涵盖手工制作、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同时,精心组织开展14次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共吸引校外学生720人踊跃参与,形成一道校内外联动的劳动教育亮丽风景线。”毕国强说。

    “岗课赛证”融通

    构建“五金”协同育人闭环

    展望2025年,毕国强表示,学校将立足江门“工业振兴”战略,以“岗课赛证”融通为主线,构建“五金”(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基地、金教材)协同育人闭环。

    “其中,学校会以计算机应用和会计事务两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为核心,围绕江门‘5+N’产业集群调研,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积极与广东海信电子等知名企业共建‘智能制造订单班’等,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更新,真正实现做强‘金专业’,精准对接产业。”毕国强说。

    当前,AI浪潮奔涌,江门一职紧跟时代步伐。“2025年,学校将依托智慧教室和职教云平台,积极开发‘课证融合’数字化课程,完善‘一职云课堂’资源库,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讲授’向‘虚实结合’的信息化教学转变。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现毕业即能上岗,从而打造真正的‘金课’,推动课堂变革。”毕国强说。

    “2025年,江门一职还将对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要求,争取完成信创实训中心建设、智慧教室全覆盖等硬件升级。”毕国强介绍,学校还将深化“1124”产教融合模式,发挥汽修、机械、烹饪等专业校内示范实训基地作用,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服务全流程,实现“教学—实训—就业”一体化,争取打造市级乃至省级标杆实训平台。

    江门市第一实验学校总校长王协民:

    争创高中部首届高考佳绩

    2024年,是江门市第一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江门一实”)高质量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学校第二次出征中考,再创佳绩,达江门一中录取条件考生人数173人,同比增加32人,增长比例超两成。其中,初三(0)班全班有44人,29人达江门一中创新班录取条件,4人被广东实验中学录取,1人被深圳中学录取。与此同时,该校在游泳、信息学、科创、教研等各个领域同样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2025年,江门一实高中部将迎来首届高考,该校总校长王协民表示,面对挑战,该校全体高三学生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特别能敢想、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合作的“五特”精神,争创首届高考佳绩。此外,学校还将建立高质量发展办学体系,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数字化教学平台打造等多个方面精准发力,开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培育”之路,力争推动办学层次再上新台阶。

    回顾2024年

    办学成绩实现多点开花

    2024年,江门一实办学成绩实现多点开花。“学生在游泳、科创、信息学等24次竞赛活动中获得159个奖项,成绩斐然。”王协民介绍,2024年该校游泳队获江门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初、高中总分双第一,全国游泳俱乐部金锦标赛总分第五名,获授“江门市游泳特色学校”称号。其中,在全国青少年游泳U系列比赛和全国游泳俱乐部锦标赛中,该校学子夺得18金9银5铜的优异成绩,在广东省青少年游泳锦标赛等省级赛事中,夺得17金10银6铜的优异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游泳领域,崭露头角。

    信息学和科创方面,王协民介绍,2024年,该校张俊轩同学越级挑战,获广东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牌;何健毅同学获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决赛一等奖,徐浩洋同学获第二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客大赛一等奖。

    办学以来,江门一实一直重视教师专业发展。“2024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竞赛活动100余人次获奖,其中15人获省级以上奖励。”王协民特别提到,高中部强基班是江门一实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亮点。“在2024年金太阳广东省期中联考,高一强基班平均分超特控线,特控率100%,各学科平均分在省市参考学校中排名前列。”王协民介绍道。

    展望2025年

    巩固中考品牌,打响高考品牌

    展望2025年,王协民表示,初中教学成绩是一实人拼搏4年取得的丰碑。2025年,该校将加强中考备考研究,充分调动初中毕业班教师备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备考教研,加强中考试题研究和成绩数据分析,做到精准高效备考,力争实现江门一中上线人数和江门一中创新班入围人数在江门市排名前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考品牌。

    2025年,江门一实迎来首届高考。“学校将学校将加强备考研究,科学制订二轮、三轮复习计划,做好专题复习、周测月考和综合训练,同时充分利用好江门一中教育集团资源,引进江门一中名师援助项目,指导教研组教研活动,把脉高三备考工作。”王协民表示,该校高中部首届高考目标是特控线、本科线上线人数等各项指标居全市前列。

    AI浪潮下,江门一实还把提高教师数字教学能力作为2025年工作的重点。“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和校园网的作用,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应用水平,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培训,将AI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打造数字化互动课堂。”王协民说。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钟建基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