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何榕 通讯员/杨俊聪) “江海区是福地,欢迎各位来投资!”近日,区政协企业家委员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龙溪湖阅读中心召开。会议刚落幕,一名与会企业家立即在朋友圈发出“英雄帖”,配图中政企围坐一起共谋发展的热烈场景,赢得了不少企业家好友点赞。
这场以“抢抓‘大桥机遇’,重塑‘大招商’格局”为主题的会议,不仅抛出数十条招商引资的“金点子”,更让跨越30年的“江海情怀”再度奔涌。
座谈会上,企业家委员们抢麦发言、金句频出,围绕“精准招商”掀起头脑风暴。
“我是温州人,做精密机械和传动设备工作。生产的产品是汽车产业链上的‘小齿轮’,但小齿轮想转动大产业,得先让行业‘看见’!”区政协委员陈献祥建议,招商部门可以锁定目标产业,“绑定”国家级行业协会,区一级出场地、给赞助,把行业年会、技术论坛“搬”到江门、江海,招商线索自然就来了。
“招商就像谈恋爱,得知道对方想要什么。”市政协委员冯挺认为,目前招商已进入“读心时代”,“当各地还在比拼‘政策能给什么’时,我们要开始思考‘人心需要什么’,所以在招商之前要从更多角度了解企业、企业家的需要。”
“我在江海投资的产业园,就是用国资当‘杠杆’撬动产业链的。”市政协委员陈云雪以自身实践提出“国资当红娘,链主带链条”的建议,希望江海区主动借力更高级别国资平台,发挥合力,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引进更多龙头企业。
会前,政协委员、重点企业家代表还参观了江门高新一小、江海区建区30周年档案展等,通过教育资源和历史档案的参观,深入了解江海区产城融合成果与30年发展积淀,进一步增强了投资兴业信心。
在江海区建区30周年档案展现场,区政协委员黄英生驻足在一台泛黄的老式电视机前,屏幕上“高路华”的商标清晰可见。这台电视机,正是20世纪90年代他的父辈黄福灵等四兄弟在江海区生产的明星产品。
“当年父亲每天勤勤恳恳,硬是在这片农田上建起全国知名的电子企业,后来企业在香港上市。”受父辈在江海“敢拼敢闯”精神的影响,黄英生从加拿大学成归国后,在江门重新创业。
作为“创二代”和政协委员,黄英生提出3条招商建议:一是工业遗产“活化”计划,将旧厂房改造为低成本创业园或工业研学基地,既降低创业者门槛,又留住城市记忆;二是侨胞“智力返乡”工程,依托500多万祖籍江门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资源,搭建跨境顾问平台,吸引华侨以技术入股、项目指导等方式参与家乡建设;三是绿色经济“西江机遇”,利用西江流域生态优势,推动工业园区向光伏、储能等新能源赛道转型,把生态资源转化为招商竞争力。
“这份敢拼的基因,得在新时代续写。”会后,黄英生更是立下志愿:要扎根江门、扎根江海,为家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